第七愿王——请佛住世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请佛住世,它的意思是说:包括所有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在内的处所,甚至那极其细微的,不可说的一一尘埃当中的不可尽数的诸佛,凡欲在这当中成就般涅槃的,还有那一切大乘菩萨、二乘中的声闻和辟支佛——无论他们是学已成就,无可再学的,还是有待努力学习的,我都要劝请他们,在无量无数的一切佛土中,在极微尘埃一样不可数的大劫中,为了利乐众生,一定不要入于涅槃。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请佛住世,我将永不休止地努力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请佛住世的努力也才会穷尽。但是,那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劝请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我劝佛、菩萨和二乘圣者为利乐众生而转*轮的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身口意业对佛长久住世的劝请,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之大导师。
《摩诃摩耶经》记载:
尔时世尊澡浴讫已,向诸比丘而说偈言:
譬如行恶道,登涉长忧怖,
若到平坦处,安隐无愁患,
生死险隘路,众生恒恐怖,
唯有涅槃道,行者获安隐,
我今欲至彼,功德常乐处。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与阿难俱至王舍城,为众比丘广说诸法;渐次到巴连弗邑,为诸人民、长者、居士及梵志等广说诸法;渐次复到毗耶离城,为众离车及奈女等广演诸法。
尔时世尊举身疾生,处处皆痛,即便顾语尊者阿难:“我于今者身体皆痛,唯欲舍此朽故之身。阿难当知,若比丘、比丘尼得四神足,则能住寿一劫在世,若减一劫,况复如来,所欲自在。”
是时阿难,魔所蔽故,默然无答。乃至再三,亦皆默然。
尔时世尊语阿难言:“汝今可往别一树下,专精思惟,正观诸法。”
时魔波旬,即来佛所,稽首礼足,而白佛言:“我于往昔劝请世尊入于涅槃,于时世尊而答我言:我诸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未具足故,所以未应入于涅槃。世尊今者诸四部众皆悉具足,所度已毕,唯愿善逝,速入涅槃。”
尔时世尊即答魔言:“善哉波旬,当知如来却后三月入于涅槃。”
时魔波旬见佛许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顶礼佛足,还归天宫。
尔时如来既许天魔,却后三月当入涅槃,即便舍于无量之寿,以神通力故,住命三月。于时大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风雨违常,天龙八部莫不骇怖,来至佛所,畟塞空中。
时尊者阿难见此相已,心惊毛竖,疾诣佛所,而白佛言:“今者何缘,忽有此相?”
佛告阿难:“恶魔波旬向来我所,劝请于我,令入涅槃,我已许之。即便舍寿,以神力故,住命三月。”
阿难白佛言:“世尊常说四神足人则能住寿一劫住世,若减一劫,随意自在。云何如来不久住世,同于诸行?”
时如来答阿难言:“我向为汝说如此语,魔蔽汝故,不知请住。我已许之,云何住寿?阿难当知,一切诸行,法皆如是,不得常存。”
尔时阿难闻佛此语,迷闷懊恼,不能自胜,悲号啼泣,深追悔责。
……
本经中记载,当时阿难尊者为魔所蔽,没有劝请世尊住世,所以世尊应波旬所请而入涅槃。如来的住世与涅槃,由时节因缘所致。《大般涅槃经》记载:释尊临涅槃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咸皆悲叹,愁忧苦恼,举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诣佛所,头面顶礼,抆泪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时号哭。释尊慈悲,为大众显现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告诸大众:我涅槃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说完,寂然无声入于涅槃。可知诸佛世尊作完度生佛事后,会自然入大般涅槃。
如何请佛住世?佛无生灭,并非以祈请才住世。然而,随众生心有生灭的显现,众生心染污,佛就舍寿而去;众生心清净,佛就现前。而且,心越清净,所现的佛也越殊胜,凡夫、二乘人心清净时,现化身影像;福德增上,现八相成道的殊胜化身;登地见法界,现报身佛说法;彻证法界,与十方佛同共一法身,恒时不分离。
如天台宗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证入一旋陀罗尼,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他见释迦佛还在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所以心清净才能请佛住世。
佛示现涅槃,内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乃对治凡夫习性的有效方法。《法华经》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段经文点出众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长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厌怠心;而对将逝的人、事、物,生起紧迫感与难遭心。譬如婴儿,母亲每天在身边,于母不生难遭之想;得知母亲将离他远去,渴仰思恋之心便沛然而生。如来涅槃对众生的心理冲击,也具有如此的效应。
比如:寿高120岁的老外道须跋陀,得知释尊将入涅槃,忽然感觉内心慞惶不安,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赶忙向佛所奔来。佛陀慈悲摄受其为最后一位弟子,为说正法,须跋陀闻法,当下漏尽意解,证阿罗汉果。为报佛恩,须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安排大众,以杂香木荼毗其尸。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也就是说,即发愿要尽心量,不应有限量。我们的心愿是佛能永久住世,利乐众生。所以要把心发到最大,祈请佛住世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虽然佛住世多久观待众生的因缘,但就劝请者来说,劝请之心不可不发圆满。比如给予众生安乐,如果只发心给他一半,那就没有尽心,因为还有所保留,还有悭执。发心要穷尽心量。
我们要至诚地去劝请诸佛菩萨不要入涅槃,我们要劝请在世的一切善知识,一切高僧大德长久住世,不要离开我们,更要劝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希望他方世界的所有佛菩萨,都能够听到我的祈请,长久住世来救度众生,因为众生需要他们。对一切成就者来说,他们是来去自由,身无挂碍,但是对于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来说,却希望得到他们的接引,受到他们的度化。所以善知识多住世一年,多住世一天,对众生来说都是无量的福报。也因此,在我们的意念当中,要常常劝请这些善知识长久住世。这种劝请是至诚的,发自内心,希望他们不舍众生,希望他们永远住世,利乐一切有情。这样常修学劝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普化禅师生死自如的故事: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人们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的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说道:“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给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里有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欢喜的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生之可喜,死之无奈,这是一般人的常态,而禅师以生死作为游戏,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所以,善知识是完全可以蒙众生所祈请而继续慈悲住世的。
“唯欲利乐一切众生”,普贤愿王方方面面愿心都发到最大量,这才称性,如果只发心利益少数亲友或某一类众生,就未免狭小了。所以,因地发愿必须圆满、周遍,由此成佛时就能周遍地利益众生。
就自性佛而言,佛性并非请才安住,不请就不安住。心中觉悟,常生智慧,佛就安住;心不觉悟,即使佛在,也像远在天边。如同穷人衣里本有明珠,没发觉时,就不得丝毫受用。现在请佛住世,就应请出觉悟的自佛,念念不迷失。当我们向外驰求名利、竞争人我、颠倒梦想之时,自佛也就不住世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来迷惑众生。自性如果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也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也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如果阴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没有佛心,到何处去寻找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可以建立,万法都是从我们自心里变现出来的。所以,经中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
可见,一切法中最尊贵的就是佛性,认识了它,一切无非佛性的妙用,运水搬柴,皆是神通。不识自性佛,它就隐没不现,这时就恶仆欺主,妄识当家,造成六道轮回。所以自性佛不住世,就丧失了根本,成了漂游在虚空中的游魂,成为颠倒迷乱的众生。
在《杂譬喻经》中有一则公案,令我们警醒和深思:
一位老僧得病。他的一位道友去看望他。
道友问:“老和尚,您证悟了吗?”
老僧回答:“未证悟。”
道友:“您老人家道高名远,怎么还没证悟呢?”
老僧:“我发愿求生兜率内院,在弥勒佛座前听经闻法,精进修行,以期将来在弥勒佛龙华三会二百八十亿人得证时证悟。”
道友复问:“您老这是听谁说的呢?”
老僧:“我是从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知道的。”
道友:“对于生死轮回,弥勒佛有什么法高于释迦牟尼佛的法吗?”
老僧回答:“佛佛道同,都是一样的。”
道友:“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及六度、四摄等讲的不一样吗?”
老僧:“诸佛法无异,当然都一样。”
道友:“既然释迦牟尼佛的法和弥勒佛的法完全一样,您今生已经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法,为什么却要等到弥勒佛时再求证悟呢?”
老僧默言无语。
良久,才说:“您先回去吧,我好好想想!”
道友告辞,刚走到院子里,老僧就喊他回来,说:“我证悟了!”
道友祝贺说:“咄叱之顷已成果证!”
可见,当下的觉悟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以佛陀的教法唤醒主人公。声声唤醒主人公,佛就在心头,行住坐卧念念觉悟,就是请佛住世。我们尊重己灵,哪有不请佛住世的呢?柴陵郁禅师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世间人喜爱珍宝,都爱不释手,时时守护,但他们没有智慧,不知道一切法中最尊贵的是佛性。布袋和尚说:“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是赞叹心性最为灵妙,其它神通变化都不算什么,都不如心真实。知道这一点,我们应常请心佛住世,不要再迷失本性、离家漂流了。日夜向外追逐客尘,有什么意义呢!要念念唤醒自性佛,一念打失,佛就隐没了。
这样请自佛住世,直到成佛为止。到成佛时,了无虚妄分别,常遍的佛性无遮障地全体现前,这不是佛常住吗?心性本来常住,不再迷乱入生死,连最细的妄念都消尽了,这是彻底请佛住世。所以,请佛住世请到究竟,就是成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请佛菩萨、声缘、善知识住世,也关乎有情佛性的苏醒
。觉悟者是整个世间的如意宝,他们能长久住世,就可以觉悟无量众生。众生本有如来藏,无欠无缺,唯一缺少的是觉悟者的助显,所以为了众生佛性的觉醒,理应劝请一切觉悟者住世。《法华经》上讲:一个人进了塔庙,以散乱心念一声南无佛,或者一个小低头,都成就佛道。可见,众生本具智慧觉性,碰到外在因缘的助发,终究是要成佛道的。以此类推,我们劝请十方诸佛住世,对无量众生显发如来藏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贤愚经》中梵天劝请佛陀说法的因缘: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国,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善胜道场,圆满无上佛果。初成道时,佛陀思惟五浊恶世众生迷惑颠倒,难可教化,久住世间,实无益处,而欲入无余涅槃。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的想法,即前往面见佛陀,恭敬礼拜、长跪合掌,劝请佛陀慈悲住世,大转*轮。佛陀告诉大梵天王:“一切众生皆为尘垢染污,贪着世间欲乐,蒙蔽了清明智慧。若住世说法,皆是徒劳无功,不如速入涅槃。”大梵天王闻佛所说,再次礼拜恳请:
“佛陀!现今法海已满、法幢已立,化导众生的时节因缘已经成熟,能够蒙佛救度的众生亦非常多,世尊怎能选择入灭,令众生错失得度因缘呢?而且,您过去无数劫以来,发无上菩提心,为众生广集法药,乃至为求一偈,舍却自身、妻儿性命,如今为何不顾念众生而欲自入涅槃?”
于是,大梵天王一一提起过去佛陀为众生求法之事:佛曾为妙色王,为寻求正法令诸众生得以解脱,自舍己妻,为毗沙门王所化现之夜叉鬼所食。又曾为虔阇尼婆梨王,欲求得微妙法宝,普利人民,以自身燃灯供养。亦为毗楞竭梨王,乐好正法,于身上斫千铁钉,忍苦求法。又或者,为昙摩钳太子,自身投入炽火燃烧之大火坑,以做供养,誓求大法。为爵多罗仙人,四方求法,愿剥皮作纸、析骨为笔、血用和墨,书写法偈,令一切众生皆能读诵修行。又为尸毗王,割舍自己的血肉,喂食饥饿的老鹰。
大梵天王赞叹佛陀过去舍身求法、利益众生的菩萨愿行,劝请佛陀因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度化众生的时机已然成熟,请佛住世,大转*轮。由于大梵天王的劝请,佛陀便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说四谛法,化导众生。至此,佛陀、四谛法、五比丘一时俱有,佛法僧三宝终于出现于世。
这则公案,既是请佛住世,也是请转*轮。佛陀应大梵天王祈请,不入涅槃,广利人天,我们及后世众生才能有希望得以出离生死轮回苦海。
同时,从心性密意来解析,梵天即是众生的妄心,佛陀则是众生的真心。那么,从自己心佛上说,不请佛住世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由于不能唤醒自性,常遍的自性佛就隐没不现,这时人忘了自性佛,就开始颠颠倒倒地逐取幻化的声色,就像梦中迷乱了,不断缘梦境愚痴颠倒,起贪嗔痴,受苦惊恐,不知回头。我们不请佛住世,心就陷于迷乱,大好的天真佛作庸俗、下劣的行为,满脑子想我要享受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名利,无不是生死岸边事。从早到晚,不自知是佛,整日六尘里攀缘,虚生浪死,何其可悲。自性佛就安住在心头,是那么周遍广大、具足无量性德,可怜众生不知自尊,反而作践自己,堕落为地狱、饿鬼、旁生。
所以,不请佛住世的后果:佛性本来不生不灭,却以妄想分别冤受生死;法身真我本来常恒周遍,却妄执子虚乌有的自我;佛性本具无量性德,却不随顺清净缘起,开发智慧、慈悲、三摩地等,反而愚痴、残忍、障碍重重。所以,不请佛住世,以无明力就令无量业惑、生死住世,请与不请大有差别。
所以,我们须臾不可停止请佛住世,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虚妄分别起,佛即不住世;虚妄分别息,天真佛现前。“念念相续”,即念念自觉;“无有间断”,即妄念不起;“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即语默动静体安然。有情都有佛性,都应回归法界,因此应一切时处请佛住世。
《都市茅棚》122、祈愿具德善知识长久住世
“祈愿具德善知识长久住世”这句话,清净在回向和发愿时经常应用,但大多是作为一句套话来用。然而,在恩师圆寂后,清净失去依祜,在空前的落寞无助中,真实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凄楚哀痛,才体悟到这句话的真实义。
大悲恩师圆寂,人天同哀。恩师于清净,有教诲示范之恩,有庇荫接引之德。而今恩师西归,徒留孤儿清净,捂面哭泣,泪雨纵横。恩师一生艰辛,备受磨砺,早年受教于倓虚法师座下,备受锤钳,一生受其影响,始终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恩师法缘很广,来拜访的信众络绎不绝,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一些性情古怪,恩师在待人接物时始终保持慈悲谦和,谆谆教导,嘘寒问暖,不厌其烦。恩师福报大,一生建寺十余座,经手资金数千万,生活却保持简朴惜福,从不奢华浪费。每日洗漱用水在脸盆中不超过四指,早上洗脸洗手后,脸盆内的水用一天,晚上再添一点热水洗脚,然后倒在草丛中浇树浇花。一张餐纸也是折来叠去,反复使用。
恩师不涉政治,不好繁华,不慕虚名,不蓄财物。往生后没留下一张字画、古玩、文物和其他收藏品。恩师资历老,对于教相仪轨特别精通,后学来参访,从不保留,总是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晚年身体不适,不能登坛说法,对于前来造访者总是苦口婆心,千叮万嘱,教以念佛。每次见到清净,总是勉励清净要讲经说法,广度众生。作为弟子,清净对恩师的修证和德望,高山仰止。恩师平和的话语,质朴的教法,慈父般的微笑,所散发出来的安详光芒,全都是清净不可磨灭的回忆。
清净剃度后,业缘所使,一直在南方流浪漂泊,亲近恩师的机会很少,与恩师相处的记忆,也是支离破碎。但恩师于人于法的态度,却已足够清净穷其一生来礼拜揣摩,追慕效仿。恩师预知时至,圆寂前一天,清净在恩师身边打引罄领众念佛,恩师让侍者仁法师告诉清净引罄声音再大一些,并以手势示意敲两下。(事后思维,恩师是否是在提醒清净,在今后的弘法活动中应更精进一些?)
清净感恩师尊浩瀚之德,无以为报。唯有发愿继承恩师遗志,以绵薄之力,尽未来际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甘做众生马牛奴仆,以回报师恩于万一。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祈愿具德善知识长久住世。至诚祈祷恩师倒驾慈航,乘愿再来。
伟哉恩师!年少落发,修学湛山;得法倓老,勤奋务专;驻锡齐鲁,慧日高悬;单丁举废,插草开山。广化大众,多造伽蓝。经营济度,仔肩荷担。屈己宏道,誉盛弥谦。慈悲喜舍,功利云烟。毁不撄辱,誉亦何欢。生死去来,心无挂牵。色身有尽,慧命无限。乘愿而来,示灭随缘。百年一瞥,因果循环。佛道无上,众生无边。誓愿未竟,成佛不先。师之福德,感动人天。师之行业,薪火永传。靡有遗憾,复何恫焉。尚飨!
——无行弟子仁续(清净)伏拜
版权所有:大悲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