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声明】:晓梦阁只做原创内容,晓梦阁出文必属精品,禁止盗用违者必究。
文/晓梦阁主
著名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中,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玄奘版)要知道这五蕴是佛教中的一个专业术语,你可知道五蕴是哪五蕴?有代表了什么?
五蕴
五蕴又称“五阴”,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心经》第一句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这里的“蕴”是积累、类别的意思,是梵文skandha的意译。佛教认为人和万物并无实体的存在,不过是五种东西的集合,也就是五蕴。
到底哪五蕴呢?
第一蕴:色蕴
色蕴,是组成人和万物的物质,如果用现在科学来说就是分子、原子。
第二蕴:受蕴
受蕴是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的感受。也就是我们的感知觉。
第三蕴:想蕴
想蕴,是指我们人的理性和对事物的概念。
第四蕴:行蕴
行蕴,是指人的心理、意志活动。也就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第五蕴:识蕴
识蕴,是人的认知功能以及对外界认知的结果。
“五蕴”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代由因缘和合的一切事物,狭义的是专门指代现实的人。五蕴是佛教教义分析和研究的基本对象,听说研究生当和尚的考题就有五蕴,非常难哈,都是哲学层面的东西。
原始佛教的五蕴观认为,凡是五蕴所组合者虽无实体,但五蕴的成分却是是存在。大乘佛教对五蕴本身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主张一切皆空。不过,大乘佛教里也分为两派: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大乘空宗坚持万物一空到底,什么都是空的
!大乘有宗却并没有空到底,肯定“识蕴”的存在。而五蕴的厉害之处,就是佛教各派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下面是两位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法师的两个版本的《心经》,请您赏读:
鸠摩罗什版: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玄奘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版权所有:大悲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