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妄之“苦”。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
。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
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狂妄取著之心,乃是修行之根本。此是了知惟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谓此如子忆母之念,即是最上方便,不假借其余之方便。
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惟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混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
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
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作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
(二)急躁之“苦”。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修行人,期望心过切,必有魔事。
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静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古云:「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著魔。」聪明自矜之人,多多犯此种病,以自心先含一种乖张戾气,故为魔乘之先容。若无浮躁自矜,魔将远避矣。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伊字三点,且勿妄自担任,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这两“苦”,可以说关乎一个人的命运,戒除了福报自然会来!
版权所有:大悲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