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念诵网

于晓非:须菩提三问 《金刚经》系列导读之二十一

发布时间:2023-11-20 01:14:06作者:大悲咒念诵网
于晓非:须菩提三问 《金刚经》系列导读之二十一

于晓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须菩提三问

本期内容非常重要,请大家格外留意。须菩提在法会上向老师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

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希求修佛陀的大乘法的心。

如前所述,佛陀教法分为三乘。能认同三世说生命观,但生不起出离心,并不觉得轮回苦,还想轮回;佛陀给这种人说了人天乘的法。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进而又有对轮回的苦的认同,生起了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即极度渴望着自我解脱;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了小乘的法。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能生起出离心,同时又渴望生起菩提心,就修大乘法、成佛;大乘法是佛陀讲的最重要的法。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是希求学习大乘法的人。须菩提给老师提的问题是,一个渴望修大乘法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看鸠摩罗什译本,发大乘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是两个问题。但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是三个问题,玄奘译本是:“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义净译本是“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玄奘译本跟义净译本是三问,最后一问“降伏其心”,玄奘和义净译成“摄伏其心”,问题不大,意思相同。第一个问题“应云何住”,义净译作“云何应住”,意思相同,问题不大。只是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中间多了一问:“云何修行?”梵文原本是几问?是三问:第一问,“sthātavya?”,安住;第二问,“pratipattavya?”,修行;第三问,“citta?pragrahītavyam”,调伏心。所以对照《金刚经》梵文原本来看,显然玄奘译本、义净译本跟现存梵文原本是完全吻合的。鸠摩罗什译本相比而言缺了一问。既然梵文原本是三问,那么读这段经文时,要尊重玄奘和义净译本,应从三问来理解这段经文。

总结一下,须菩提给老师问了什么问题?须菩提说,如果一个人发了大乘心、想修佛陀的大乘法的话,他/她应该怎么安住?应该怎么修行?应该怎么降伏他/她的心?三个问题。

应云何住

首先讲什么叫安住。须菩提是问希求修大乘法的人应该怎样安住,其实这句话是在对比着人天乘和小乘佛法来讲的。修人天乘的人,只认同三世说生命观,相信自己是在六道中轮回,但是生不起出离心,并不愿意摆脱轮回,因此修行人天乘的众生,修行的结果安住于哪里?安住于生死。修行小乘佛法的人,不仅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相信自己是在六道中轮回,同时对轮回的苦极度认同,渴望着尽快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自己证入一种解脱的境界,这个境界就叫涅槃;所以修行小乘法的结果是安住于涅槃。那么可以理解了,在这里须菩提问老师的问题是,修行大乘法的人最终会安住于哪里?修人天乘最终安住于生死,修小乘最终安住于涅槃,那修大乘法安住于何处呢?这就是须菩提给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云何修行

第二个问题,“云何修行?”修人天乘的人,不希求解脱,渴望轮回,修行的法是什么?是五戒十善。很好地修五戒十善,就能确保着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得到人天果报。修小乘法的人,渴望着自我解脱,佛陀给他讲什么法呢?给他讲八正道。修行小乘法的人,修八正道,八正道细分是三十七项,也叫作修三十七道品。学习小乘法的人,修三十七道品,证人我空,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证得清净的涅槃境界。所以人天乘修五戒十善,小乘修八正道或叫三十七道品。在这里,须菩提问老师,发大乘心的人要修什么?怎样修行?这是第二个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个问题,修行大乘法的人,应该怎么样入手开始修行?这个入手就是首先要降服其心,要摄伏自己贪欲的、烦恼的心。修大乘法如何入手降服自己的心?

须菩提问的三个问题,怎么安住,是从果上说的;为了获得这个果,怎么修行,是从修行过程上说的;云何降伏其心,是从修行的下手处说的。一定要对这三个问题有个非常清楚的认识,可以讲整部《金刚经》后边,释迦牟尼老师就是在回答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贯穿整部《金刚经》。甚至讲大乘法门的修行根本,其实就是这三个问题:怎么降伏其心?怎么修行?最终如何安住?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纲领。

须菩提提了问题后,看佛陀是怎么表态的:

“佛言:‘善哉善哉!’”

“善哉”,梵文是sādhu,什么意思?“很好!”佛教典籍里的“善哉善哉”是一个非常充分的肯定语气,往往用于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问得好,说得好啊!接着往下看: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前面须菩提提问之前,先赞叹老师,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那么老师说:“如汝所说”——就像你说的那样,老师把须菩提的赞叹承当下来了。紧接着,老师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谛听”就是用心听,认真听。我现在就给你说,说什么呢?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发了大乘心的人,应该这样安住、这样降伏自己的心。当然,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是:“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伏其心”,三句,跟前面三个问题对应。这里的“如是”,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法义,就是认真听、我现在就讲: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要像我下边说的那样去安住、修行和摄伏其心。须菩提回答: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好啊,老师,在场的大众都特别愿意听闻老师下边的教诲。

到这儿为止,第二段圆满了。

下边进入第三段,就是释迦牟尼老师开始回答须菩提的问题: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大菩萨

首先解释一下“摩诃萨”。“摩诃”是梵文“mahā”的音译,意为“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什么是大菩萨?佛教经典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经典认为见道、登初地的菩萨可以算大菩萨,但有的经典说要证到八地不退转才是大菩萨;现在不去细分别这个不同。大菩萨,就是修行很好很高的菩萨。老师跟须菩提说,大菩萨是怎么降伏自己的心的?原本须菩提问老师的是,普普通通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发了大乘心,最终怎样安住?怎样修行?最初应该怎么摄伏自己的心?但是老师在这儿没有说普普通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说那些大菩萨是怎么做的?给树立了一个高高的榜样。鸠摩罗什译本是“应如是降伏其心”,玄奘的译本是“应当发起如是之心”,用的是“发起”,义净译的是“当生如是心”,用的是“生”。在这一点上,玄奘跟义净译本是比较接近,“发起”和“生”比较接近,而鸠摩罗什用的“降服”,和玄奘译本、义净译本出入比较大。梵文原本是“utpādayitavya?”,译过来是“应该产生”。所以对照梵文原本,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译得更准确一些。释迦牟尼回答须菩提说,发趣菩萨乘者,那些大菩萨们,是怎样生起自己的心的?怎样生起自己的心的呢?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这句话鸠摩罗什译得非常好。印度人一说“众生”,指的仅仅是人吗?不是,一定指的是六道众生,所以鸠摩罗什译成“众生之类”,译的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在汉语里,“所有”和“一切”是两个近义词,而且在习惯中这两个近义词并不总是叠用,而鸠摩罗什译本在这儿把这两个词叠用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呀!这个语气非常强烈,也就是六道众生一个都不能漏掉,“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呀!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21讲整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