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佛谱叙】
癸巳夏五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述于歙浦回龙精舍
选佛之语。始于禅客点悟丹霞。而选佛图传闻创自捺麻僧也。学士解缙作升官图。故捺麻僧作选佛图。必应博谙教乘。深知禅律。未有不达法门中事。輙敢师心自创立者。惜其失传。无从得见。万历 已未。余年二十一岁。曾于留都坊间。购得一升佛图。绝无伦次。甚为可嗤。岁在癸亥。偶于武林莲居。随喜一选佛图。乃幽溪无尽大师所作。具显十法界升沈之致。足称尽美。逮乙丑年。复于松陵获覩一图。虽统收三教。而理致不清。亦无足取。 已巳。幻寓灵谷。见诸法友耽嗜博奕。思易之以幽溪之图。苦无觅处。有别以一图相示者。云是捺麻作。而文理尤为不通。恐决非旧物。特愚妄者之托名耳。事不获已。仿幽溪之意。自制一图。兼增圣凡因行。及种性差别。以彰不一之机。设无根信位。及大权护法。以开圆转之路。逆恶猛心。准观经而许归净土。阿鼻极苦。依华严而径登兜率。诸天有降德贬坠之苦。无色有穷空轮转之殃。皆本教乘。非出臆见。又幽溪仅用佛骰一轮。故升沈迥隔。此图每用四轮齐掷。故转变无方。至辛未年。梓行吴地。流通已广。次于古杭西山。别见二图。亦未全美。故皆不传。辛巳。幻寓漳南。每思吴门所刻。犹有未允当处。复改一图。掷用六轮。方得一界还造十界。一掷备显升沈。癸未春初。刻之槜李。然六轮一掷。六字纷陈。准折详明。方堪行动。粗心浮气之人。每以为苦。辛卯年冬。归卧灵峰。深念此图利益。能使人 卽游戏间。顿知六道往还之疲苦。三乘出要之差别。诚为不可思议。而幽溪一图。则失之简。予向二图。并失之繁。展转反侧。竟夕不寐。爰思但用二轮。以为掷行方便。旣易于行。仍多转变。手书一图。徧与缁素掷之。咸称尽美尽善。复启予曰。此图一行。真足令人通达一切佛法。请更著谱以申明之。庶俾愚者亦藉此了知世出世间道理。虽有智者亦不敢妄加增损于其间也。予韪其说。遂述为谱如左。
【选佛谱卷第一】
【轮相表法第一(占察云。此相能坏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
轮如占察轮相。而作六面。以那谟阿弥陀佛六字。顺次右旋。刻于六面。置轮掌心。仰手旁掷。表从凡入圣。转恶成善。十法界无不会归究竟也。
那谟。表恶 阿弥陀佛。表善
那。表属见烦恼。亦名分别惑。亦名见惑(邪见分别所起惑故)。亦名见所断惑(见真谛道时。此惑顿断故)。 谟。表属爱烦恼。亦名俱生惑。亦名思惑(不由分别。任运起故)。亦名修所断惑(微细难断。须见道后。修无漏道。乃渐断故)。
阿。表施善。 弥。表戒善。 陀。表定善。 佛。表善慧(或阿弥陀。表有漏善。佛。表无漏善)。 又阿。表生灭门。 弥。表无生灭门。 陀。表次第门。 佛。表圆顿门。
问。何意不用幺二三四五六。乃用那谟阿弥陀佛六字耶。答。幺二三四五六。不过世间数目。是无记法。不能生善灭恶。那谟阿弥陀佛六字。乃是万德洪名。一闻佛名。皆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用此六字为轮相也。 问。那谟。此翻归命。亦应是善。何得表恶。答。若但有善无恶。则应有升无降。若须并表善恶。傥不借用那谟二字表恶。岂可反用阿弥陀佛表恶耶。夫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本无善恶之殊。岂有能归所归之别。旣于生灭门中。克论返迷归悟。则众生为能归。佛为所归。所归当体是善。则能归当体奚不可表恶乎。 问。何故那表见。谟表爱。答。善则先小而后大。恶则先重而后轻。次第应尔。属见烦恼过重。属爱烦恼过轻。故顺次表之。 问。何故阿弥陀佛四字。用表施戒禅慧。答。大小乘经。俱明此四。收一切行。罄无不尽。如六度中。忍仍属戒。精进徧策。又十度后四。并是差别智摄故(后四度者。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 问。何故又表有漏无漏二善。答。布施。持戒。禅定。设无出世智慧。并名有漏。故惟智慧名无漏善。当知以慧导施戒禅。则施戒禅亦无漏矣。又问。亦有世间智慧。如分地息诤等。岂皆无漏。答。世间智慧。不达真谛无漏之理。但名福德。不名般若也。 问。何故又表生灭等四门。答。约出世慧。法尔有此四门。初是三乘钝根。二是三乘利根。三是大乘钝根。四是大乘利根。故顺次表之也。
【位次升降第二】
凡十五门。第一发始因地门。第二法道流弊门。第三四种恶趣门。第四欲界人天门。第五色无色天门。第六生善灭恶门。第七增上戒学门。第八增上定学门。第九增上慧学门。第十藏教位次门。十一通教位次门。十二别教位次门。十三圆教位次门。十四净土横超门。十五圆极果位门。
【第一发始因地门(凡二十一位)】
(那那)上品十恶 (那那。阿鼻狱。那谟。谟谟。皆无间狱)
(那阿。谟阿。阿阿。皆有间狱。阿佛。世间福。弥佛。听法。陀佛。取相忏。佛佛。下品下生。)
谱曰。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悭贪。九嗔恚。十邪见也。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所对境增上者。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烦恼心增上者。如极重嗔缠。猛利贪缠等。所作事增上者。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乃至数数邪见。日积月累。曾不改悔等。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那那。则邪见增盛。拨无因果。故入十方阿鼻地狱。百千万劫。难得出期。 那谟。则见思方盛。恶业必多。谟谟。则习染旣浓。亦多恶业。故皆入无间狱。寿一大劫。 那阿。谟阿。及阿阿。则虽有大恶。犹有世间微善。故于地狱之中。偶得凉风温风等。暂时小乐。名为有间地狱。寿亦略减。 阿弥至谟佛皆不行者。邪见十恶之人。多不能修戒定慧故。 阿佛。则仗佛慈力。生其施善。然惑业方强。未能 卽阶无漏。故仅转为世福。 弥佛。则仗佛慈力。生其戒善。然惑业方强。未能得戒。故仅获闻正法。现见世间极恶之人。偶来听法。卽种善根。消灭重罪。诚证非一。不可具述也。 陀佛。则仗佛慈力。生其定善。故能顿离恶业。结立坛仪。六时行道。求佛灭罪。名取相忏。 佛佛。则仗佛慈力。生其慧善。故于临命终时。虽复苦逼。不遑念佛法身功德相好。犹能依善友教。一心称佛名号。 卽得下品下生。具如十六观经所明。
(那谟)中品十恶(那那。那谟。谟谟。皆下品畜。阿阿。阿弥。弥弥。皆中品畜。阿陀。弥陀。陀陀。皆上品畜。那佛。谟佛。皆畜修罗。阿佛。听法。弥佛。取相忏。陀佛。无生忏。佛佛。下品中生)
谱曰。十恶。如前释。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境中品者。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心中品者。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事中品者。或作再三等。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那那等三。纯恶无善。故为下品畜。如蠛蠓蝼蚁等。 阿阿等三。薄有散善。故为中品畜。如乌鹊牛马等。 阿陀等三。微有定善。故为上品畜。如麟凤龙象狮鹏等。 那佛。谟佛。虽具惑业。仗佛力故。为畜修罗。 阿佛。听法者。已舍恶意故。 弥佛取相忏者。欲求净戒故。 陀佛无生忏者。遵修定慧故。 佛佛下品中生者。准观经说故。
(谟谟)下品十恶(那那。那谟。谟谟。皆无财鬼。阿阿。阿弥。弥弥。皆少财鬼。阿陀。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有财鬼。阿佛。作法忏。弥佛。五戒。陀佛。八关戒斋。佛佛。下品上生)
谱曰。境下品者。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心下品者。微小贪嗔等。事下品者。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那那等三。纯恶。故为无财鬼。如针毛焰口等。 阿阿等三。有散善。故为少财鬼。如食唾啖粪等。 阿陀等五。或有定善。或仗佛力。故皆为有财鬼。如土榖神。山川神等。 阿佛作法忏者。恶未增上。可悔除故。 弥佛五戒者。改恶从善故。 陀佛八斋者。持心不散故。 佛佛下品上生者。准观经说故。
(那阿)见取(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畜修罗。阿弥。鬼修罗。弥弥。阿陀。皆十仙。弥陀。魔天。陀陀。无想天。那佛。大梵天。谟佛。空处天。阿佛。声闻心。弥佛。支佛心。陀佛。体空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言见取者。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鬬诤所依为业。以要言之。但除三涂剧苦。其余修罗人天等蕴。皆可为见执所取也。此中依于见惑而行施善。故名见取。问。那阿旣表见取。则三界内。皆有见取。何余位中不行那阿。答。此是发始因地。随掷所现。必皆起手。故那阿表见取。谟阿表慢心行施。那弥表戒取。谟弥表下品十善。那陀表邪定。谟陀表味禅。其余位中。以阿弥陀善。与那谟恶。相为对治。二俱无力。所以并不行也。问。那佛谟佛亦可善恶相治。何以仍行。答。有漏恶劣。不能障无漏善令总不行。但令无漏力弱。不获深妙益耳。 那那具上恶。故堕无间。问。何不入阿鼻耶。答。以本因中有微善故。 那谟中恶。故堕中畜。亦以微善。不堕下畜。 谟谟下恶。故堕少财。亦以微善。不堕无财。 阿阿多施福。以见卑劣。故为畜修。 阿弥兼施戒。亦因见劣。故为鬼修。 弥弥具足上善。阿陀舍欲入禅。但以见执。故为十仙。 弥陀戒定俱美。见取入故。仅入魔天。 陀陀深入四禅。见取力故。遂招无想天报。 那佛仗佛慈力。为初禅王。而我见我慢仍存。 谟佛亦仗佛力。得脱身缚。而空处爱著仍在。 阿佛已舍世间取著。由取习故。复取偏真。是为发声闻心。 弥佛已持出世戒品。由取习故。乐独善寂。是发辟支佛心。 陀佛定慧平等。能入大乘初门。修体空观。 佛佛不动诸见而修道品。故成圆顿观门。 此中约对待论。则阿佛后皆破见取。归佛法正见也。约绝待论。则见取为法界。一切法趣见取。见取出生十法界也。问。见取旣为法界。何不出生别教法门。答。对待见取。藏通已破。绝待见取。非圆不知。所以不入别教。然大乘初门。已是菩萨界摄。则四圣具足矣。何必拘拘四教名相。
(谟阿)慢心行施(那那。上品畜。那谟。畜修罗。谟谟。有财鬼。阿阿。鬼修罗。阿弥。人修罗。弥弥。阿陀。皆天修罗。弥陀。北洲。陀陀。他化天。那佛。铁轮王。谟佛。四王天。阿佛。出世福。弥佛。出世戒。陀佛。出世定。佛佛。出世慧)
谱曰。由我慢心而行施善。一往正是阿修罗因。然升沈逐其行业。事非一槩。此中无地狱果者。纵起见执。不至纯积上品恶故。 那那犹为上畜。那谟犹为畜修。谟谟犹为有财鬼者。由施福故。 阿阿鬼修。阿弥人修。弥弥阿陀皆天修者。正以此因得此果故。 弥陀北洲者。施兼戒定。能伏我所计著故。 陀陀他化天者。施兼禅定。所享果报必自在故。 那佛铁轮王者。承佛神力。能御世故。 谟佛四王天者。承佛神力。能护四天下故。 阿佛等为出世福等者。由施福力。资助出世法故。
(阿阿)世间福(那那。鬼修罗。那谟。人修罗。谟谟。天修罗。阿阿。西洲。阿弥。东洲。弥弥。北洲。阿陀。南洲。弥陀。铁轮。陀陀。大梵天。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统论施戒及禅。皆是世间福业。而戒定因果。品类实多。故今且以多行布施为世间福也。旣修福业。便障三恶道门。故那那等。仅堕阿修罗类。阿阿西洲者。人中最劣故。阿弥东洲者。较西稍胜故。弥弥北洲者。福胜三洲故。阿陀南洲者。堪亲近佛故。弥陀铁轮者。统御南洲故。陀陀大梵天者。禅定之福。世间胜故。那佛声闻心者。福资于慧。愿出生死。由分别心。取偏空故。谟佛辟支心者。由染著空。阙大悲故。阿佛事度心者。依生灭门。能发四弘誓愿故。弥佛体空观者。四弘誓愿。依无生门发故。陀佛次第观者。能发无量四弘誓故。佛佛圆顿观者。能发无作四弘誓故。
(那弥)戒取(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上品畜。阿阿。畜修罗。阿弥。有财鬼。弥弥。阿陀。皆鬼修罗。弥陀。十仙。陀陀。无想天。那佛。大梵天。谟佛。空处天。阿佛。五停心。弥佛。干慧地。陀佛。初信心。佛佛。圆五品)
谱曰。言戒取者。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谓牛狗等戒。及投灰。拔发。五热灸身。断绝饮食。乃至虽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轮王等。皆属戒取所摄(弥故名戒。那故名取)。 那那仍造上恶。故堕无间。 那谟仍造中品。故堕中畜。 谟谟仍造下恶。以邪见牵。故为上畜。 阿阿多有施福。故为畜修。 阿弥兼有施戒。成有财鬼。 弥弥阿陀稍胜。故为鬼修。 弥陀戒定所资。得取十仙。 陀陀深取四禅。故成无想。 那佛承佛慈光。为初禅主。而我见仍炽。 谟佛藉佛法力。得脱色笼。而空爱犹存。 阿佛改邪归正。创入五停。 弥佛初解 卽空。仅登干慧。 陀佛仰信真如。阶别初信。 佛佛顿悟圆理。五品观成。 此中对待绝待二论。例前见取可知。
(谟弥)下品十善(那那。那谟。谟谟。皆畜修罗。阿阿。阿弥。皆鬼修罗。弥弥。阿陀。皆人修罗。弥陀。陀陀。皆天修罗。那佛。意见参禅。谟佛。利名习教。阿佛。出世福业。弥佛。出世戒学。陀佛。出世定学。佛佛。出世慧学)
谱曰。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以止恶故。卽名为善。复有十种行善。一救护生命。二给施资财。三遵修梵行。四说诚实言。五和合彼此。六善言安慰。七作利益语。八常怀舍心。九恒生慈愍。十正信因果也。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且约境者。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品善。仅于上境能护三业。名下品善。次约心者。悠悠缓缓。或夹杂烦恼。名下品善。次约事者。偶尔为善。不广大。不久积。名下品善。今弥虽善戒。杂以谟之属爱烦恼。故是阿修罗道因也。那那等三。烦恼重故。皆为畜修。阿阿等二稍胜。故为鬼修。弥弥阿陀又胜。故为人修。弥陀等二更胜。故为天修。凡行善人。知有佛字。必发出世间心。但那佛。则见习尚强。故为意见参禅。谟佛。则爱习仍重。故为利名习教。阿佛以下。自应如次修行施戒禅慧也。
(阿弥)中品十善(那那。鬼修罗。那谟。人修罗。谟谟。天修罗。阿阿。西洲。阿弥。东洲。弥弥。北洲。阿陀。南洲。弥陀。铁轮王。陀陀。金轮王。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约境论中品。如前可知。约心者。善念湻熟。但未猛利。约事者。或数为小善。或偶为胜善。有施有戒。故是人道因也。那那等三。夹杂烦恼。故堕三种修罗。阿阿等四。随应生于四洲。弥陀又胜。故王南洲。陀陀最胜。故统四洲。纯善之人。知有佛法。必入法门。但那佛则分别习强。故志取偏真。谟佛则恩爱为苦。故乐独善寂。阿佛以下。自应如次发于四种大菩提心。
(弥弥)上品十善(那那。十仙。那谟。魔天。谟谟。北洲。阿阿。四王天。阿弥。忉利天。弥弥。夜摩天。阿陀。兜率天。弥陀。化乐天。陀陀。他化自在天。那佛。暖位。谟佛。性地。阿佛。六不退心。弥佛。圆五品。陀佛。内院。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约境论上品。亦如前说。约心者。湻至猛利。约事者。广大久远。然而犹属散善。故但为欲天因也。那那。则见网牢固。故成十仙。那谟。则烦惑纷陈。故为魔侣。谟谟。虽有爱染。不起见执。故生北洲。北洲虽不及天。死必生天。无退堕故。阿阿等六。如次生六欲天可知。大善之人。旣知佛理。必有所证。但那佛未伏法执。仅阶暖位。谟佛未离法爱。仅登性地。阿佛初舍劣心。堪成别信。弥佛持佛妙戒。能遵五品。陀佛定慧均平。可超内院。佛佛则具诸戒行。圆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径得上品上生矣。
(那陀)邪定(那那。中品畜。那谟。少财鬼。谟谟。上品畜。那陀。谟陀。皆无想天。阿陀。空处。弥陀。识处。陀陀。无所有。那佛。非非想。谟佛。五停心。阿佛。六妙门。弥佛。十六特胜。陀佛。通明观。佛佛。出世慧学)
谱曰。以邪见心修习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种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敛念习坐。皆邪定之类也。那那等三。惑业旣重。纵有定力。还堕鬼畜类中。修邪定人。不肯勤修施戒散善。故阿阿等三种不行。那陀。谟陀。乃于定中妄起见爱。计为出要。故必生无想天。阿陀。则舍色入空。弥陀。则弃空缘识。陀陀。则离识缘无所有。那佛。见惑未除。虽甚利根。还生有顶( 卽非非想处天)。谟佛。爱习尚重。虽闻佛法。须习停心。阿佛等三。卽世间定。堪通出世间定。佛佛纯慧。照了邪相。便可通达正相矣。
(谟陀)味禅(那那。少财鬼。那谟。上品畜。谟谟。畜修罗。那陀。十仙。谟陀。魔天。阿陀。梵众天。弥陀。少光天。陀陀。少净天。那佛。大梵天。谟佛。福生天。阿佛。六妙门。弥佛。十六特胜。陀佛。通明观。佛佛。出世慧学)
谱曰。大毗婆沙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今陀表禅定。谟表烦恼。此二相应。故名味禅也。那那等三。见思纷扰。退失禅味。故堕鬼畜修罗。那陀虽不失禅。见取旣甚。必成十仙。谟陀亦不失禅。爱染方强。必为魔种。其余散善。习禅不行。阿陀初舍欲界。故生梵众。弥陀定善稍深。故生少光。陀陀禅力倍增。故生少净。那佛则身见虽重。堪作请转法轮之主。故为大梵。谟佛则爱味虽存。能入世间不动之地。故为福生。阿佛等四。例前可知。
(阿陀)根本四禅(阿阿。梵辅天。阿弥。无量光天。弥弥。阿陀。皆无量净天。那陀。谟陀。皆无想天。弥陀。福生天。陀陀。福爱天。那佛。总相念。谟佛。暖位。阿佛。无烦天。弥佛。八人地。陀佛。发心住。佛佛。圆十信)
谱曰。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 卽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徧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輭。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旣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 卽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輭。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三天中。是为初禅天因也。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三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次三禅者。若于第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三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善修根本四禅。能伏见爱。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资以施福。故生梵辅。 阿弥施戒资禅。故生无量光天。 弥弥倍资禅力。故生无量净天。 那陀谟陀。皆具定力。而堕爱见。故生无想。 阿陀与弥弥功等。亦生无量净天。 弥陀禅善又胜。故感福生。 陀陀根本中最。故生福爱(广果。须于第四定。兼修四无量心故)。 那佛知求出世。见惑未除。须修总相念观。 谟佛虽已伏见。未全伏思。仅成暖位善根。 阿佛见生灭理。按位入无烦天。 弥佛观法无生。无间具足八忍。 陀佛发中道解。见惑先除。故成初发心住。 佛佛观于禅境 卽不思议。故阶圆信十心。 问。旣云四禅各有浅深。得生各各三天。何故此中行法。前除梵众少光少净。后除大梵光音徧净广果。答。虽四禅中。各有三品九品浅深不同。今一往且以前拟味禅。后让四无量心。便足略显因果差别。若此中又细分之。则似太繁琐矣。
(弥陀)四无量心(阿阿。大梵天。阿弥。光音天。弥弥。阿陀。皆徧净天。弥陀。陀陀。皆广果天。那佛。初果。谟佛。三果。阿佛。初僧祇。弥佛。离欲地。陀佛。十灌顶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二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三喜无量心。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四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修四无量。亦伏见爱。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功德尚浅。为初禅主。 阿弥功德稍胜。为二禅主。 弥弥阿陀又胜。为三禅主。 弥陀等二最胜。为四禅主。 那佛资禅福力。便可见真。 谟佛资禅福力。便能离欲。 阿佛悟生灭四谛。便作菩提资粮。 弥佛了诸法无生。便成离欲梵行。 陀佛于次第门。超三界正习。成灌顶住。 佛佛悟圆顿理。同慈心具戒。上品上生。
(陀陀)四无色定(阿阿。阿弥。皆空无边处。弥弥。阿陀。皆识无边处。弥陀。无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忍位。谟佛。世第一。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六正心住。佛佛。圆信)
谱曰。四无色定者。一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卽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更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旣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二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定 卽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卽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终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三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 卽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是名无所有处定。证此不失。命终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无所有处过罪。 卽舍无所有定。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终必生非非想处。仍有微细四阴也。 修此四定。亦伏烦恼。故那那等皆暂不行。 阿阿等二。功行尚浅。故拟空定。 弥弥阿陀。功行稍增。故拟识定。 弥陀更增功行。故拟无所有定。 陀陀功行已极。故拟非非想定。 那佛依定可观四谛。故拟忍位。 谟佛无间便可发真。拟世第一。 阿佛依生灭门发真无漏。先已离下界染。故成三果。 弥佛依无生门悟卽空理。亦先离下界染。故成离欲。 陀佛于次第门已离欲染。故成六住。 佛佛于圆顿门长别三界。故成圆信。 问。四空定力。超过四无量心。入正法中。何反不及。答。慈悲喜舍。堪作菩提资粮。故胜。四空顽定。不能入俗利生。故劣也。
(那佛)意见参禅(那那。破尸罗。那谟。毁正见。谟谟。弃多闻。那陀。无想天。谟陀。增上慢。弥陀。干慧地。陀陀。性地。那佛。干慧地。谟佛。性地。阿佛。八人地。弥佛。见地。陀佛。圆五品。佛佛。上品中生)
谱曰。参禅本是出世慧学。专修般若。意在顿悟本心。不涉权渐。与圆顿观无二无别。但因末世徒慕其名。不究其实。杂以意见。故用那佛表之。由其本是慧学。所以得则直超。由其杂以意见。所以失则永坠也。那那邪见取空。必破根本尸罗。那谟见思纷杂。必毁出世正见。谟谟耽爱寂寞。必至弃舍多闻。那陀取著痴禅。必成无想外道。谟陀染著定功。故为增上慢人。阿阿等施戒散善。禅士皆所不务。故俱不行。阿陀仅是生灭定门。未有深益。故亦不行。弥陀初入无生定门。故拟干慧。陀陀定水能资理解。故拟性地。那佛以慧治见。亦拟干慧。谟佛以慧治思。亦拟性地。阿佛创舍见思。拟八人地。弥佛正悟卽空。堪拟见地。陀佛定慧均平。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成圆五品。佛佛深解第一义谛。故准观经必得上品中生也。问。何不悟入藏别二教。答。参禅是顿悟法。本接利根。若界外利根。则必入圆。若界内利根。则必入通。所以不入藏与别也。问。禅是教外别传。如何悟入教中位次。答。不执指以为月。故名教外别传耳。若所悟入。不与教合。便是魔外矣。
(谟佛)利名习教(那那。破尸罗。那谟。破轨则。谟谟。增上慢。阿阿。铁轮王。阿弥。铜轮王。弥弥。金轮王。阿陀。四王天。弥陀。忉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习学佛教。亦是出世慧学。所谓续佛慧命。代佛扬化。但因末世学人。每为利名所牵。故用谟佛表之。由其代佛扬化。故堪悟三乘四教。由其利名所牵。故多滞罪福两涂也。那那妄说法空。则尸罗必破。那谟见思纷杂。故轨则多违。谟谟耽著名言。必怀增上我慢。阿阿等三。资以施戒。仅感人王。阿陀等三。稍事摄心。仅阶天道。那佛以分别而志偏真。谟佛由乐寂而思独善。阿佛等四。乃能如次发于四种大菩提心。
(阿佛)出世福业(阿阿。五戒。阿弥。八戒。弥弥。十戒。阿陀。持比丘律。弥陀。持二部。陀陀。广持。那佛。护法八部。谟佛。请法。阿佛。初果。弥佛。见地。陀佛。七住。佛佛。圆信)
谱曰。统论施戒忍进禅五波罗密。并名出世福德庄严。今戒定等后文方明。且以布施作福。求出生死。名出世福业也。由于三宝门中广行施福。能使惑业不起。故那那等皆暂不行。由于布施而阶戒品。故阿阿等。如次能持在家出家律仪。那佛护法。由未断恶。故为八部杂形。谟佛请法。由未断慢。故为梵王世主。阿佛等四。并以福德资无漏慧。如次证入四教真似位中。
(弥佛)出世戒学(那那。在家五戒。那谟。八关斋戒。谟谟。沙弥十戒。阿阿。持比丘律。阿弥。持二部律。弥弥。阿陀。皆广持毗尼。弥陀。住毗尼而不动。陀陀。善能灭诤。那佛。谟佛。皆业清净戒。阿佛。余清净戒。弥佛。觉清净戒。陀佛。念清净戒。佛佛。无上道戒)
谱曰。在家二众。出家五众。小乘七众。大乘七众。并名出世戒学。于在家中。有终身五戒。名为近事男女。有一日一夜八关戒斋。名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若论鬼神。畜生。及恶律仪辈。不能受持终身五戒。仅能于六斋日。受持一日夜斋。种出世因。则八戒不如五戒。应列在先。彼旣不能专修出要。仅可摄入出世福中。未可名为出世戒学。故今以终身五戒为戒学之始。加以年三月六。受持八支。则功行稍进。增上居二。若能出家恒持十戒。则又胜之。所以居三。若能如法持比丘律。入大僧数。则更胜前。所以居四。若能兼谙比丘尼律。堪任教诫比丘尼众。名为持二部律。则尤胜前。所以居五。若能广持律藏。悉知制戒原由。深达开遮持犯。则倍胜前。所以居六。若得无漏妙戒。永断破戒之罪。名为住毗尼而不动。则登圣位。所以居七。若能不爱不恚。不怖不痴。威德辩才。统理大众。名为善能灭诤。则是修缘念处学无学人。所以居八。已上共摄小乘七众。谓五戒。摄在家二众(一优婆塞。二优婆夷。若夫一日一夜八戒。但是二众所受。不名摄众)。十戒。摄出家三小众(一式叉摩那。二沙弥。三沙弥尼。式叉位虽居沙弥上。而是女流。故不列之)。持比丘律等五种律师。摄比丘比丘尼二众(五种律师。 卽持比丘律为第一。乃至善能灭诤为第五也。然五种律师。唯比丘能为之耳)。是为声闻戒学也(未发大菩提心。仅为出生死故。奉持佛戒。断有漏法。名为声闻戒学。彼不须学梵网地持等戒。而大乘比丘。必须兼学此律)。于戒学中。又遇佛字。必得大乘五支净戒。那佛谟佛。犹有缘累。仅能护持根本性重。名为业清净戒(此摄大乘五众。谓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菩萨沙弥。菩萨沙弥尼。菩萨式叉摩那。以此五众。虽发大菩提心。未得无量律仪戒故)。阿佛已舍杂务。名为余清净戒(此摄大乘二种僧宝。谓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并得无量律仪戒故)。弥佛戒力增上。能入深禅。名为觉清净戒(定共戒也)。陀佛因定发慧。永断烦恼。名为念清净戒(道共戒也)。佛佛顿具戒波罗密。名为无上道戒(大乘三戒大共戒也)。 问。出世福业。已不行那那等三。出世戒学向反行之。答。福业不行那那等者。例如四禅。四等。四空。皆是暂伏。故不行耳。今旣发心学出世戒。良由烦恼习强。未能顿舍家缘。故那那仅持五戒。那谟仅加八戒。谟谟虽已出家。犹未能行大比丘事。仅为小众也。
(陀佛)出世定学(那那。六妙门。那谟。十六特胜。谟谟。通明观。阿阿。九想观。阿弥。八念观。弥弥。十想观。阿陀。八背舍。弥陀。八胜处。陀陀。十一切。那佛。十想观。谟佛。十一切。阿佛。九次第。弥佛。师子奋迅。陀佛。超越。佛佛。王三昧)
谱曰。统论禅定。凡有四种。一者世间禅。谓四禅。四等。四空。如前所明。二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利根依此发真断惑。钝根或亦随禅受生。故以那那等三当之。谓其亦世间故。三者出世间禅。谓观炼熏修四种禅法。言观禅者。复有二种。一坏法观。谓九想。八念。十想。三种。故以阿阿等三当之。二不坏法观。谓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三种。故以阿陀等三当之。那佛还应修坏法观。故同弥弥。谟佛还修不坏法观。故同陀陀。言炼禅者。 卽是九次第定。故以阿佛当之。言熏禅者。卽是师子奋迅三昧。故以弥佛当之。言修禅者。卽是超越三昧。故以陀佛当之。此上皆名出世禅也。四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乃是中道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故以佛佛当之。
(佛佛)出世慧学(那那。那谟。皆发声闻心。谟谟。支佛心。阿阿。事度心。阿弥。体空观。弥弥。阿陀。皆次第三观。弥陀。陀陀。皆圆顿妙观。那佛。愿升内院。谟佛。求净土。阿佛。圆信。弥佛。上品上生。陀佛。圆住。佛佛。圆地)
谱曰。三乘谛缘度观。一乘不共般若。皆名出世慧学。那那等二。见思重故。怖苦自度。故皆发声闻心。谟谟见轻。乐独善故。乏大悲心。故发辟支佛心。阿阿纯善舍执。堪行四弘六度。阿弥根又稍利。堪入大乘初门。弥弥阿陀又胜。故能信果头真如。弥陀第二最利。故能知三无差别。那佛则欲摧诸见。故愿亲补处慈尊。谟佛则欲渡爱河。故求生极乐世界。阿佛则先除粗垢。证圆十心。弥佛则具戒发心。登上上品。陀佛则定慧圆明。遂得佛知见开。佛佛则纯是佛慧。所以顿超十地也。 第一发始因地门竟 。
选佛谱卷第一(终)
【选佛谱卷第二】
【第二法道流弊门(凡五位)】
破尸罗(那那。阿鼻狱。那谟。无间狱。谟谟。中品畜。阿阿。少财鬼。阿弥。上品畜。弥弥。畜修罗。阿陀。有财鬼。弥陀。鬼修罗。陀陀。魔天。那佛。谟佛。皆听法杂众。阿佛。取相忏。弥佛。无生忏。陀佛。求净土。佛佛。下品上生)
谱曰。毁犯根本重戒。名破尸罗。谓于大小乘七众戒品之中。随受何品。受后不能专精护持。或犯邪淫。或偷重物。或断人命。或妄言已证圣果。此则破坏出世道器。最难救也。那那。则破戒之后。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故堕阿鼻。那谟。则见思并强。更增恶业。故堕无间。谟谟。则痴爱覆心。不知改悔。故堕中畜。阿阿。则犹有施善。故为少财。阿弥。则施戒略存。故为上畜。弥弥。则犹护余戒。故为畜修。阿陀。则有施有定。故为有财。弥陀。则存戒兼定。故为鬼修。陀陀。则禅定现前。故成魔侣。那佛。谟佛。则虽缠见爱。不背如来。故能听法。阿佛。则永断相续。以祈灭罪。为取相忏。弥佛。则观罪性空。以求复戒。为无生忏。陀佛。则一心不乱以念佛。专求带业往生。佛佛。则化佛应念以来迎。故得横超乐土。
破轨则(那那。有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畜修罗。阿弥。弥弥。阿陀。皆作法忏。弥陀。陀陀。皆取相忏。那佛。谟佛。皆出世福。阿佛。无生忏。弥佛。下下生。陀佛。下中生。佛佛。下品上生)
谱曰。毁犯小戒。及诸威仪。名破轨则。如五戒人饮酒。八关斋人非时受食。沙弥观听歌舞。香油涂身。比丘受残宿食。垦土掘地。损伤草木。畜持金银。及余一切非威仪等。此皆违越佛制。有深罪也。那那等三。见思重故。不知悔除。乃坠三涂。阿阿虽有施善。亦未除愆。故为畜修。阿弥等三。并知依律说悔。以求灭罪。为作法忏。弥陀等二。能于小罪怀惧。深思对治。为取相忏。那佛。谟佛。自知烦恼习强。所以勤修出世福业。阿佛。弃舍犯原。专求出要。为无生忏。弥佛等三。深知末世持律之难。一心念佛。勤求带业往生。故随功行浅深。横超下辈三品。
毁正见(那那。无间狱。那谟。下品畜。谟谟。无财鬼。阿阿。中品畜。阿弥。少财鬼。弥弥。畜修罗。阿陀。有财鬼。弥陀。十仙。陀陀。魔天。那佛。谟佛。俱作法忏。阿佛。取相忏。弥佛。无生忏。陀佛。求净土。佛佛。圆顿观)
谱曰。自恃顿超直入。不信如来所说修证法门。或妄言一切法空。或偏执一法独胜。或斥持戒为小乘。或谤经教为权说。皆名毁正见也。那那等三。旣毁正见。又加惑业。故坠三涂剧苦。阿阿等四。虽有微善。未离邪见。难免鬼畜修罗。弥陀。以僻见而修戒定。仅入仙曹。陀陀。以邪解而取神通。终成魔侣。那佛。谟佛。虽有见思。不敢背佛。故能依律作法以除恶见。阿佛。则尽舍邪执而求感应。为取相忏。弥佛。则观罪性空而敦戒德。为无生忏。陀佛。则一心念佛以除疑。佛佛。则深观邪见之实相也。
弃多闻(那那。有间狱。那谟。下品畜。谟谟。中品畜。阿阿。上品畜。阿弥。畜修罗。弥弥。阿陀。俱西洲。弥陀。北洲。陀陀。无想天。那佛。谟佛。俱听法杂众。阿佛。辟支佛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多闻能生实慧。所以菩萨常乐广学多闻。但不可循声流转耳。痴人见有诃教劝离之说。便谓多闻一总无用。甘作无闻比丘。虽不破戒破见。而背明趋暗。亦已甚矣。旣弃多闻。便成痴昧。更加以见思恶业。安得不从坠落。故那那则堕有间。那谟则为下畜。谟谟则为中畜也。阿阿虽有施福。由痴暗故。仍为上畜。阿弥虽有施戒。以愚劣故。仍为畜修。弥弥。阿陀。虽有福力。佛法缘疏。故为西洲。弥陀福虽又胜。法缘仍远。故为北洲。陀陀深入四禅。故为无闻比丘。竟同无想外道。那佛。谟佛。虽具烦恼。犹不忘佛。故能听法。阿佛。于生灭门。离文求证。故为辟支佛心。弥佛。于无生门。忘言会理。故为修体空观。陀佛。则不著筌蹏。渐观中道。佛佛。则少闻多解。顿企圆修也。
增上慢(那那。有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畜修罗。阿弥。有财鬼。弥弥。阿陀。皆鬼修罗。弥陀。人修罗。陀陀。天修罗。那佛。大梵天。谟佛。出世戒。阿佛。暖位。弥佛。性地。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药师本愿经云。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文)甚矣。增上慢人。过患深重。与前四种同为法道之流弊也。言增上慢者。由于法门微有增上功行。随起慢执。如参禅者。则小有省发。便谓证悟。如习教者。则薄解文义。便谓了彻。皆能自误误他。故那那等三。旣无寸善。必堕三涂。阿阿等六。虽有福善。由慢过重。不出鬼神修罗趣中。那佛。仗佛慈光。为初禅主。仍怀大慢。谟佛。归依大觉。未忘慢习。姑秉戒章。阿佛。始伏慢心。得登暖位。弥佛。观慢无性。性水初沾。陀佛。则破慢而渐悟真如。佛佛。则卽慢而深观实相也。 第二法道流弊门竟。
【第三四种恶趣门(凡十三位)】
谱曰。依六道论。则三品十恶。招感地狱畜生饿鬼。名三恶趣。三品十善。招感天人修罗。名三善趣。依毗婆沙。止明五趣。则修罗摄入鬼神趣中。然修罗虽有善因。多分杂以谄曲诈慢。故诸经论。每与三涂共名四恶趣也。
阿鼻地狱(阿佛。下品畜。弥佛。无财鬼。陀佛。中品畜。佛佛。蒙光天子)
谱曰。大佛顶经云。纯情卽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文)按诸经论。此狱寿长。故阿阿乃至谟佛。悉皆不行。一者为显堕此狱人。生前并无善根可恃。此中又无善事可修。二者亦显一堕难出。劫数长远故也。剧苦之中。见思无由起于现行。故那那等三。亦皆不行。阿佛等三。虽仗佛力。及性善力。得出剧苦。而余殃尚厚。仅入鬼畜伦中。唯佛佛。则是往昔所熏佛乘种子。今日触佛慈光。故得径生兜率天上。具如华严经中随好光明功德品所明。
无间地狱(那佛。下品畜。谟佛。无财鬼。阿佛。少财鬼。弥佛。上品畜。陀佛。畜修罗。佛佛。蒙光天子)
谱曰。此亦纯情坠入。寿尽亦大劫量。不起惑业。亦不能修诸善。故那那乃至陀陀。皆不行也。那佛等五。虽仗佛性威力。余殃亦重。仍入余三恶道。佛佛蒙光。准如上说。
有间地狱(阿阿。下品畜。阿弥。无财鬼。弥弥。阿陀。皆中品畜。弥陀。少财鬼。陀陀。上品畜。那佛。畜修罗。谟佛。有财鬼。阿佛。鬼修罗。弥佛。南洲。佛陀。四天王。佛佛。听法)
谱曰。此卽九情一想所感果报。随业多少。寿无定限者也。此中不起发业润生二惑。故那那等不行。阿阿以下。随其过去久远善根大小。所招异熟不同。佛佛不蒙光者。非剧苦故。华严经中未曾说故。能听法者。有间狱中。水陆法事。焰口法事。有力能召及故(地狱道竟)。
下品畜生(阿阿。无财鬼。阿弥。中品畜。弥弥。阿陀。皆少财鬼。弥陀。上品畜。陀陀。畜修罗。那佛。有财鬼。谟佛。鬼修罗。阿佛。西洲。弥佛。东洲。陀佛。南瞻部洲。佛佛。听法杂众)
谱曰。或身形微劣。或不覩光明。纯苦无乐。名下品畜。见惑不行。纵有思惑。但能润生。不能发业。所润之生。亦必还在下品畜中。故那那等三。皆不行也。阿阿以下。随宿善力而招异熟。佛佛能听法者。如蜘蛛听诵金刚经等。
中品畜生(那那。那谟。皆下品畜。谟谟。无财鬼。阿阿。少财鬼。阿弥。上品畜。弥弥。畜修罗。阿陀。畜修罗。弥陀。有财鬼。陀陀。鬼修罗。那佛。人修罗。谟佛。西洲。阿佛。东洲。弥佛。南洲。陀佛。四王天。佛佛。听法)
谱曰。或飞或走。或水或陆。羽毛鳞甲。丑陋臭秽。或互吞啖。或供力役。名中品畜。亦不现起分别见惑。故不堕狱。而由见种及思惑力。能令所受果报益劣。故有降为下畜无财鬼者。余皆例前可知。
上品畜生(那那。无财鬼。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畜修罗。阿弥。有财鬼。弥弥。阿陀。皆鬼修罗。弥陀。人修罗。陀陀。天修罗。那佛。西洲。谟佛。东洲。阿佛。南洲。弥佛。四王天。陀佛。忉利天。佛佛。护法八部)
谱曰。虽堕傍生。由福德力。或为龙王。象王。金翅鸟王。师子王等。名上品畜。故遇佛佛。便为护法八部也。余同前释(畜生道竟)。
无财鬼(谟谟。下品畜。阿阿。中品畜。阿弥。少财鬼。弥弥。上品畜。阿陀。上品畜。弥陀。畜修罗。陀陀。有财鬼。那佛。鬼修罗。谟佛。人修罗。阿佛。西洲。弥佛。东洲。陀佛。南洲。佛佛。听法)
谱曰。受形恶劣。纯苦无乐。名无财鬼。不起见惑。故不行那。宿烦恼力。故谟谟降为下畜。阿阿等如前可解。佛佛听法者。正是焰口法事所被机故。
少财鬼(那那。那谟。皆无财鬼。谟谟。中品畜。阿阿。上品畜。阿弥。畜修罗。弥弥。阿陀。俱有财鬼。弥陀。鬼修罗。陀陀。人修罗。那佛。天修罗。谟佛。西洲。阿佛。东洲。弥佛。南洲。陀佛。四王天。佛佛。听法)
谱曰。形貌丑陋。饮食艰苦。乐少苦多。名少财鬼。亦不起分别惑。而由见种及现思力。得堕无财及中畜也。余如前说。
有财鬼(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鬼修罗。阿弥。人修罗。弥弥。阿陀。皆天修罗。弥陀。西洲。陀陀。北洲。那佛。东洲。谟佛。南洲。阿佛。铁轮王。弥佛。四王天。陀佛。忉利天。佛佛。护法八部)
谱曰。虽受丑形。而多福报。名有财鬼。虽不起分别惑。而那那堕无间者。如违害鬼打舍利弗。及恶鬼神助恶国王灭坏三宝。皆入地狱也。那谟堕中品畜者。杀业旣重。应酬偿故。若遇佛佛。力能护法。故为八部。余亦如前(饿鬼道竟)。
畜修罗(那那。下品畜。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有财鬼。阿弥。鬼修罗。弥弥。阿陀。皆人修罗。弥陀。天修罗。陀陀。西洲。那佛。东洲。谟佛。南洲。阿佛。四王天。弥佛。忉利天。陀佛。夜摩天。佛佛。听法杂众)
谱曰。大佛顶经云。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文)盖亦苦多乐少者也。旣无大威德力。所以佛佛仅能听法而已。
鬼修罗(那那。少财鬼。那谟。上品畜。谟谟。畜修罗。阿阿。人修罗。阿弥。天修罗。弥弥。阿陀。皆西洲。弥陀。东洲。陀陀。北洲。那佛。南洲。谟佛。铁轮王。阿佛。四王天。弥佛。忉利天。陀佛。兜率天。佛佛。护法八部)
谱曰。大佛顶经云。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文)旣云乘通入空。则较鬼道又稍胜矣。故佛佛仍能护法。然亦苦乐相杂而已。
人修罗(那那。畜修罗。那谟。有财鬼。谟谟。鬼修罗。阿阿。天修罗。阿弥。西洲。弥弥。阿陀。皆东洲。弥陀。北洲。陀陀。南洲。那佛。铁轮王。谟佛。四王天。阿佛。忉利天。弥佛。夜摩天。陀佛。兜率天。佛佛。护法八部)
谱曰。大佛顶经云。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文)旣降德贬坠。则不唯不如天道。亦不如人道矣。准经论中。诸天皆慕得人道身。非降贬也。此与鬼修。优劣殆相似耳。
天修罗(那那。有财鬼。那谟。鬼修罗。谟谟。人修罗。阿阿。西洲。阿弥。东洲。弥弥。阿陀。皆北洲。弥陀。南洲。陀陀。铁轮王。那佛。四王天。谟佛。忉利天。阿佛。夜摩天。弥佛。兜率天。陀佛。大梵天。佛佛。护法八部)
谱曰。大佛顶经云。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文)虽云天趣所摄。旣喜鬬诤。必多谄嫉。但有天福而无天德。仍名非天。所以升降亦略同也。陀佛为大梵者。旣仗佛力。又得禅定。故命终后。满其所希望之权耳。而大梵慢心极重。亦与天修罗臭味略同。 第三四种恶趣门竟。
【第四欲界人天门(凡十八位)】
谱曰。四洲。四轮。及与十仙。皆人道摄。四王。乃至他化。名六欲天。人。天。幷前修罗。鬼。畜。皆有饮食男女睡眠三事。皆具色声香味触之五欲。故总名欲界也。就四洲中。若论福报。则北洲最胜。南洲最劣。若论见佛闻法。则南洲最胜。北洲最劣。今依见佛闻法以为次第。十仙虽离人世。不离人类。蒙光天子及内院。总在兜率天中。魔虽别有宫殿。不出欲网。还属他化自在天摄。故此欲界人天。若约二十五有言之。只是四洲六欲。共成十有而已。
北俱卢洲(那佛。忉利天。谟佛。夜摩天。阿佛。兜率天。弥佛。化乐天。陀佛。他化天。佛佛。王三昧)
谱曰。俱卢。亦云郁单越。此翻胜处。亦翻高上。比余三洲。地最高上。福最胜故。寿满千岁。无有中夭。不执我所。不造十恶。命终必生天上。但以纯乐无苦。不畏无常。佛法所不能化。故为八难之一。旣不造恶。亦不修善。故那那乃至陀陀。皆不行也。问。旣不修善。何得生天。答。准经论说。要有第二世定得生天业者。乃能生北洲耳。问。佛佛何得入王三昧。答。大乘二十五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今遇佛佛。 卽入热焰三昧。烁破无我所之冰执。观于八难实相。圆具一切诸三昧也。
西牛货洲(那那。上十恶。那谟。中十恶。谟谟。下十恶。阿阿。东洲。阿弥。南洲。弥弥。四王天。阿陀。忉利天。弥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化乐天。谟佛。他化天。阿佛。出世福。弥佛。出世戒。陀佛。出世定。佛佛。出世慧)
谱曰。梵语瞿耶尼。此翻牛货。谓以牛为货易故。寿五百岁。然有中夭。此洲能起见思烦恼。造三品恶。虽不见佛。而有阿罗汉往彼说法教化。故得遵修出世施戒禅慧。
东胜神洲(那那。上十恶。那谟。中十恶。谟谟。下十恶。阿阿。南洲。阿弥。四王天。弥弥。阿陀。皆忉利天。弥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化乐天。谟佛。他化天。阿佛。出世福。弥佛。出世戒。陀佛。出世定。佛佛。出世慧)
谱曰。梵语弗于逮。此翻为胜。胜南洲故。寿二百五十岁。亦有中夭。余同西洲。
南赡部洲(那那。上十恶。那谟。中十恶。谟谟。下十恶。那阿。畜修罗。谟阿。鬼修罗。阿阿。铁轮王。那弥。人修罗。谟弥。天修罗。阿弥。四王天。弥弥。忉利天。那陀。十种仙。谟陀。魔罗天。阿陀。梵众天。弥陀。少净天。陀陀。空处天。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赡部。亦云阎浮提。此翻胜金。乃树名也。此洲有此大树。故以为名。寿无定限。劫初成时。寿无量岁。减劫极时。不满十岁。增劫极时。八万余年。今时人寿不满百年。仍多中夭。故论果报。不及东洲。何况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胜诸天。何况北洲。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也。此洲之人。根性猛利。易坠易升。故随掷所现。无不行者。那那等三。如次起三品恶。那阿。则烦恼重于施福。故为畜修。谟阿。则施福与烦恼杂。故为鬼修。阿阿。则施福独盛。故为铁轮。那弥。则烦恼杂其戒善。故为人修。谟弥。则戒善未胜烦恼。故为天修。阿弥。则施福加以戒力。故为四王。弥弥。则十善可以化他。故为忉利。那陀。则邪见习坐。故为十仙。谟陀。则定资爱网。故为魔侣。阿陀。则舍欲得禅。故为梵众。弥陀。则净戒生定。故为少净。陀陀。则深入定窟。故为空处。那佛。则虽求出世。分别偏真。故为发声闻心。谟佛。则虽觉苦空。乐独善寂。故发辟支佛心。阿佛。则舍离烦恼。自觉觉他。故发生灭四弘。名事度心。弥佛。则了诸法空。不舍一切。故发无生四弘。修体空观。陀佛。则闻中道佛性。专志遵修。故发无量四弘。修次第观。佛佛。则悟三无差别。深达实相。故发无作四弘。修圆顿观也。
铁轮王(那那。畜修罗。那谟。鬼修罗。谟谟。南洲。阿阿。铜轮王。阿弥。银轮王。弥弥。金轮王。阿陀。四王天。弥陀。忉利天。陀陀。夜摩天。那佛。兜率天。谟佛。化乐天。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统御南赡部洲。奋戈始定。名铁轮王。十善化世。不起三品恶业。或见慢力强。则堕修罗。或爱享福报。福力渐减。则为恒人耳。王事冗沓。罕能专修定慧。故不同恒人之转变多涂。唯闻法发心。则与恒人同也。
铜轮王(那那。鬼修罗。那谟。南洲。谟谟。铁轮王。阿阿。银轮王。阿弥。金轮王。弥弥。四王天。阿陀。忉利天。弥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化乐天。谟佛。他化天。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统御南东二洲。震威乃服。名铜轮王。亦以十善化世。功胜铁轮。余准前知。
银轮王(那那。南洲。那谟。铁轮王。谟谟。铜轮王。阿阿。金轮王。阿弥。四王天。弥弥。忉利天。阿陀。夜摩天。弥陀。兜率天。陀陀。化乐天。那佛。他化天。谟佛。辟支佛。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统御南东西三洲。遣使方降。名银轮王。亦以十善化世。功胜铜轮也。
金轮王(那那。铁轮王。那谟。铜轮王。谟谟。银轮王。阿阿。四王天。阿弥。忉利天。弥弥。夜摩天。阿陀。兜率天。弥陀。化乐天。陀陀。他化天。那佛。大梵天。谟佛。辟支佛。阿佛。初僧祇。弥佛。见地。陀佛。十住。佛佛。圆信。)
谱曰。统御四大部洲。望风顺化。名金轮王。具足七宝千子。能使天下皆行十善。功德最大。故尤胜银轮也。谟佛成辟支果者。昔有圣王。暂时敛念。见花飞钏动。便证独觉菩提。良由十善之力。能资出世慧故。阿佛。弥佛。并资胜善。深入法门。陀佛十住。佛佛圆信。则正所谓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也。
十种仙(那那。有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鬼修罗。阿弥。南洲。弥弥。四王天。那陀。谟陀。皆魔天。阿陀。梵众天。弥陀。少光天。陀陀。少净天。那佛。大梵天。谟佛。光音天。阿佛。暖位。弥佛。性地。陀佛。十愿心。佛佛。圆五品。)
谱曰。大佛顶经云。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文)大约此辈身见最重。纵令能舍虚名浮利。持戒摄心。不过欲固身形。贪图长寿而已。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岂知四大本非我身。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岂知缘影决非我心。虽获寿千万岁。何异圣人一弹指顷。所以随业升沈。毫忽不能违也。那那等三。则见思所牵。必坠三涂。阿阿。则施福所引。不离神鬼。阿弥。则施戒兼济。仅复人身。弥弥。则戒力坚强。升居天上。那陀。谟陀。虽有定力。见爱旣重。必入魔天。阿陀。则离欲乍入初禅。弥陀。则渐进堪入二禅。陀陀。则更进能得三禅。那佛。谟佛。虽具烦恼。仗佛神力。得为初禅二禅天王。阿佛。则生灭门中。始获道火前相。弥佛。则无生门内。似沾理性法流。陀佛。则仰信果头真如。永伏我法二执。佛佛。则能知秘密之藏。可名观行金仙(已上人道竟)。
四王天(那那。有财鬼。那谟。人修罗。谟谟。南洲。阿阿。忉利天。阿弥。夜摩天。弥弥。阿陀。皆兜率天。弥陀。化乐天。陀陀。他化天。那佛。梵众天。谟佛。梵辅天。阿佛。五戒。弥佛。八关戒。陀佛。护法。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离人间地四万由旬(四十里为一由旬)。居须弥山腰。七金山顶。与日月齐。有四王天。卽东方持国天王。主亁闼婆众。南方增长天王。主鸠槃茶众。西方广目天王。主龙众。北方多闻天王。主夜叉众。统御诸恶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护世四王。幷其眷属。总名四王天也。此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戒之力所感。身长七十五丈(约周尺算)。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数。则是九百万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时五衰相现(一头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衣裳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甚大苦恼。 那那等三。见思所牵。还堕鬼趣修罗人道。 阿阿等六。福善所感。渐升忉利及空居天。 那佛。谟佛。虽有见思。以觉悟力。能超欲界。 天乐迷醉。难入法门。故阿佛仅持五戒。弥佛仅能加受八关。 陀佛。则竭力殚诚。护持正法。 佛佛。则上善具足。随佛往生。
忉利天(那那。人修罗。那谟。南洲。谟谟。四王天。阿阿。夜摩天。阿弥。兜率天。弥弥。阿陀。皆化乐天。弥陀。他化天。陀陀。梵众天。那佛。梵辅天。谟佛。大梵天。阿佛。五戒。弥佛。八戒。陀佛。八部。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离人间地八万由旬。居须弥山顶。名忉利天。梵语忉利。此翻三十三天。谓须弥顶上。四方各有八天并列而住。为三十二。幷中间帝释天王。共为三十三也。此亦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两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力所感。天身皆长百五十丈。唯帝释身长三百丈。由其过去偏修恭敬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一千岁。计人间数。则是三千六百万年。中夭幷五衰相。并如前说。后诸天中。亦皆准知。 那那降德贬坠。故为人修。 那谟见爱所牵。还生人道。 谟谟享福渐退。故为四王。
夜摩天(那那。南洲。那谟。四王天。谟谟。忉利天。阿阿。兜率天。阿弥。化乐天。弥弥。阿陀。皆他化天。弥陀。梵众天。陀陀。梵辅天。那佛。大梵天。谟佛。少光天。阿佛。五戒。弥佛。八戒。陀佛。八部。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离忉利天八万由旬(离人间地十六万由旬矣)。于虚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为夜摩天。此翻时分。但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此是上品十善。兼学坐禅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长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二千岁。
兜率天(那那。四王天。那谟。忉利天。谟谟。夜摩天。阿阿。化乐天。阿弥。他化天。弥弥。阿陀。皆梵众天。弥陀。梵辅天。陀陀。大梵天。那佛。五戒。谟佛。八戒。阿佛。八部。弥佛。业清净戒。陀佛。内院。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离夜摩天十六万由旬(离人间三十二万由旬矣)。于虚空中。有地如云。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为兜率天。此翻知足。谓夜摩天极受欲界妙五欲乐。不知止足。此天能知足也。此是上品十善。兼得细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长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四千岁。 过失轻故。虽那那等。犹未卽堕人鬼诸趣。 近内院故。那佛卽秉五戒。谟佛卽加八关。阿佛卽能护法。弥佛卽登大乘戒品。 陀佛定慧力均。故能亲觐补处大士。 佛佛横超顿悟。故亦同得上品上生。
蒙光天子(阿佛。赠一掷。弥佛。赠二掷。陀佛。法云地。佛佛。圆十地)
谱曰。按华严经。菩萨于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咸生欢喜。从彼命终。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发音告言。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于如来所种诸善根。往昔亲近诸善知识。毗卢遮那大威神力。于彼阿鼻地狱命终。来生此天。乃至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入离垢三昧。汝当敬礼。天子闻已。 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发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发声。诸善根力之所成就。诸天子。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不著我所。诸天子。如我音声。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业报成佛。亦复如是。非十方来。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狱。地狱及身。非十方来。但由于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来。诸天子。我天鼓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罗密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净音声。示现如是种种自在。乃至汝当往诣彼菩萨所。亲近供养。勿复贪著五欲乐具。著五欲乐。障诸善根。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灭尽。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心。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时诸天子闻是音已。化作华香等云。各皆一万。往诣菩萨所住宫殿。欲申瞻觐。闻其已从此殁。生于人间。遂欲下阎浮提承事供养。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菩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见。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乃至为说诸业果报。无来去处。譬如幻惑。时诸天子闻是法已。得无生法忍。得十地故。 卽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莲华。华上各有菩萨。放光现佛。于是广化华香以为供养。众生蒙香。皆证十地。彼诸众生证十地者。亦复放光。又令遇斯光者皆得十地。是故名为三重顿圆。 此中唯行佛乘善根。故那那乃至谟佛皆不行。 阿佛赠一者。表舍五欲。诣菩萨所故。 弥佛赠二者。表净三业。悔除诸障故。 陀佛法云地者。表兼别故。 佛佛圆十地者。表极顿故。
弥勒内院(阿阿。不退住。阿弥。灌顶住。弥弥。阿陀。皆欢喜行。弥陀。真实行。陀陀。法界向。那佛。圆信。谟佛。欢喜地。阿佛。圆十住。弥佛。圆十行。陀佛。别等觉。佛佛。圆等觉。)
谱曰。兜率天中。别有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名为内院。故大佛顶经云。乃至劫坏。三灾不及也。菩萨修行十善。深习禅观。发心亲近补处大士。乃得上生。故那那等皆不复行。旣见大士。随根利钝。必入别圆法门。但阿阿创舍凡心。故为七住。阿弥功力稍进。故为十住。弥弥。阿陀。功行略同。故为初行。弥陀。功行更进。故为十行。陀陀。则有功用行已极。故为第十回向。那佛。则已悟圆理。未破无明。故为圆信。谟佛。则已证中道。犹存细执。故为初地。阿佛。则证悟无生法忍。故为圆住。弥佛。则遵修诸佛妙戒。故为圆行。陀佛。则定慧平等。堪拟别教补处。佛佛。则纯是妙慧。堪拟圆教补处也。
化乐天(那那。忉利天。那谟。夜摩天。谟谟。兜率天。阿阿。他化天。阿弥。梵众天。弥弥。阿陀。皆梵辅天。弥陀。大梵天。陀陀。少光天。那佛。无量光天。谟佛。光音天。阿佛。八关戒。弥佛。护法八部。陀佛。觉净戒。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离兜率天三十二万由旬(离人间六十四万由旬矣)。于虚空中。有地如云。超越下地。能为变化。名化乐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长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八千岁。 陀佛觉清净戒者。先已成就欲界中定。今更证得大乘定共戒故。
他化自在天(那那。夜摩天。那谟。兜率天。谟谟。化乐天。阿阿。梵众天。阿弥。梵辅天。弥弥。阿陀。皆大梵天。弥陀。少光天。陀陀。无量光。那佛。光音天。谟佛。少净天。阿佛。八关戒。弥佛。护法八部。陀佛。觉清净。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离化乐天六十四万由旬。(离人间一百二十八万由旬矣)于虚空中。有地如云。徧超化无化境。名他化自在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长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一万六千岁。
魔罗天(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畜修罗。阿弥。鬼修罗。弥弥。阿陀。皆人修罗。弥陀。天修罗。陀陀。十种仙。那佛。西洲。谟佛。东洲。阿佛。大梵天。弥佛。八戒。陀佛。护法。佛佛。圆顿观。)
谱曰。翻译名义集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摄。大佛顶经云。纵有禅定多智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又云。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文)大约或行福德。或修禅定。或学智慧。但由不能专持梵行。深堕爱网。遂成魔侣也。旣恋尘劳。必与出世净法为怨为障。故那那等三。必堕三涂。阿阿等五。虽有福善。亦堕修罗。陀陀。虽藉定力。复得人身。而我爱习重。仍为十仙。那佛。谟佛。仗佛慈力。不堕四趣。仅能生彼西东两洲。难得闻法。阿佛。则舍离欲染。所以转身得为梵王。弥佛。则改过自新。所以现生受持八戒。陀佛。则专志护持佛法。从兹永离退缘。佛佛。则深观魔如佛如。一如无二如也。 第四欲界人天门竟
选佛谱卷第二(终)
【选佛谱卷第三】
【第五色无色天门(凡二十三位)】
谱曰。色界诸天。具有色受想行识五阴。无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识四阴。虽分二界八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幷四空天。 卽为空处等四地。共名八地也)。然同属天趣。同名定地。故合为一门也。约二十五有分别者。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故。四空卽为四有。虽无色质。不可说其方隅处所。而心王心所。犹有所缘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定果法尘。非我计我。爱见未除。未出因果轮回法故。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 卽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祗十一有。幷前欲界十有。及四恶趣。卽为四有。共成二十五有。当知有因卽集谛。有果卽苦谛也。
梵众天(那那。南洲。那谟。四王天。谟谟。忉利天。阿阿。梵辅天。阿弥。大梵天。弥弥。阿陀。皆少光天。弥陀。无量光。陀陀。光音天。那佛。少净天。谟佛。无量净。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别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大佛顶经云。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名梵众天 。(文)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那那等三。见思所牵。故退生欲界。阿阿等六。福善渐胜。故渐阶上天。那佛。谟佛。虽杂烦恼。而慧力较强。故亦从升进。阿佛。则见生灭理。便得不还。弥佛。则悟无生门。成离欲地。陀佛。则真谛先明。 准位应同五住。佛佛。则慈尊授手。刹那便悟佛乘。
梵辅天(那那。南洲。那谟。四王。谟谟。忉利。阿阿。大梵。阿弥。少光。弥弥。阿陀。皆无量光。弥陀。光音。陀陀。少净。那佛。无量净。谟佛。徧净。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大佛顶经云。欲习旣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名梵辅天。(文)盖以在欲界中。旣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退则与梵众大同。进则较梵众小胜。至于悟入法门。亦无异也。
大梵天(那那。天修罗。那谟。铁轮王。谟谟。金轮王。阿阿。少光天。阿弥。无量光。弥弥。阿陀。皆光音天。弥陀。少净天。陀陀。无量净。那佛。请法梵王。谟佛。亦请法。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大佛顶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文)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命终已。得为大梵。寿六十小劫。身由旬半。由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故那那等。便堕修罗及人王类。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故那佛。谟佛。皆为请法梵王。余如前说(初禅天竟)。
少光天(那那。南洲。那谟。忉利。谟谟。梵众。阿阿。无量光。阿弥。光音。弥弥。阿陀。皆少净。弥陀。无量净。陀陀。徧净。那佛。福生。谟佛。福爱。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著。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佛顶经所谓澄心不动。寂湛生光也。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那那等二。见思所牵。还生欲界。谟谟染著禅味。退生初禅。余如前。可例知。
无量光天(那那。南洲。那谟。忉利。谟谟。梵辅。阿阿。光音。阿弥。少净。弥弥。阿陀。皆无量净。弥陀。徧净。陀陀。福生。那佛。福爱。谟佛。广果。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徧成琉璃者也。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光音天(那那。银轮王。那谟。忉利天。谟谟。大梵天。阿阿。少净天。阿弥。无量净。弥弥。阿陀。皆徧净。弥陀。福生。陀陀。福爱。那佛。谟佛。皆广果。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者也。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问。那那何故作银轮耶。答。在天旣为天王。退生人道。余福亦应作人王也。问。那佛。谟佛。何故皆广果耶。答。佛表觉慧。不应反生四空暗昧八难之处。此外无余可进。故同在广果耳。问。何故欲界人天。其退以渐。色界天退。直至下地。答。世间禅法。从来难进易退。故退初禅。必起欲界烦恼。若退二禅。必起或初禅或欲界烦恼。乃至若退四禅。必起下四地中随一烦恼。所起烦恼。亦多增上。如石压草。如冰夹鱼。如蛇启蛰。如水溃防。故也(二禅天竟)。
少净天(那那。忉利。那谟。梵众。谟谟。少光。阿阿。无量净。阿弥。徧净。弥弥。阿陀。皆福生。弥陀。福爱。陀陀。广果。那佛。谟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著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卽生此天。水灾不到。寿命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那那。表起欲界惑染。犹有余福。故生忉利。 那谟。表起初禅惑染。故生梵众。 谟谟。表起二禅惑染。故生少光。 那佛。谟佛。未断惑种。依于三禅而修出世行观。故拟忍位。 陀佛。残思将尽。故成六住。 余并如前。
无量净天(那那。忉利。那谟。梵辅。谟谟。无量光。阿阿。徧净。阿弥。福生。弥弥。阿陀。皆福爱。弥陀。广果。陀陀。空处。那佛。谟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徧净天(那那。金轮。那谟。大梵。谟谟。光音。阿阿。福生。阿弥。福爱。弥弥。阿陀。皆广果。弥陀。空处。陀陀。识处。那佛。谟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那那为金轮者。亦以天王余福。仍为人王。十善与乐也(三禅天竟)。
福生天(那那。梵众。那谟。少光。谟谟。少净。阿阿。福爱。阿弥。弥弥。皆广果天。那陀。无想。谟陀。空处。阿陀。识处。弥陀。无所有处。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谟佛。无烦天。阿佛。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别七住。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味不著。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幷如云之地亦所不须。故他经中亦名为无云天也。三灾俱不能到。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那那生梵众者。退起初禅染故。问。何不起欲染耶。答。四禅力胜。其退亦当以渐故。 那谟生少光者。退起二禅染故。 谟谟生少净者。退起三禅染故。 弥弥亦广果者。未得上地定力。不能越色界故。 那陀生无想者。禅波罗密云。外道行人。虽得四禅。而见有心识之患。欲求涅槃无想寂灭。不知破色。直用邪智灭心。入无想定也。 谟陀生空处者。已得空定故。 那佛世第一者。见种未断。依于四禅修出世慧。无间必发真故。 谟佛生无烦者。余思未断。得出世慧。于同分地。入不还圣位故。 阿佛四果者。依舍俱禅断见思故。(第四禅已上。皆名舍俱 禅。而第四禅断惑力胜)。 弥佛已办地者。于无生门出三界故。 陀佛七住者。次第门中。见思先尽故。 佛佛方便净土者。仗他佛力。不滞空寂故。
福爱天(那那。梵辅天。那谟。无量光。谟谟。无量净。阿阿。阿弥。弥弥。皆广果。那陀。无想天。谟陀。空处。阿陀。识处。弥陀。无所有处。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谟佛。无烦天。阿佛。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别七住。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余如上说。
广果天(那那。大梵天。那谟。光音天。谟谟。徧净天。那陀。谟陀。皆空处。阿陀。识处。弥陀。无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谟佛。无烦天。阿佛。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七住。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那那大梵者。有福慧故。纵退四禅。起初禅染。还为梵王。统御世界也。那陀亦空处者。有福慧故。纵取深定。但当销碍入空。不堕外道邪径也。
无想天(那那。阿鼻狱。那谟。下品畜。谟谟。无财鬼。那佛。畜修罗。谟佛。十仙。阿佛。西洲。弥佛。东洲。陀佛。南洲。佛佛。王三昧。)
谱曰。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终 卽生无想天中(亦在四禅众同分地)。寿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别。(或先是婆罗门。则如先婆罗门坐。或先是无闻比丘。则如先结加趺坐。)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那那。则不知自实未证涅槃。妄谓罗汉身遭后有。以谤法故。堕阿鼻狱。 那谟。则见思并重。又无宿福。故为下畜。(修定之福。在无想天已享尽故。)闇钝愚迷。 谟谟。则爱网牢密。又无片善。故为无财。(修定之善。在无想天亦酬毕故。)纯苦无乐。 阿阿等施戒禅定。彼天总不能修。又彼寿长。故皆不行。 那佛。谟佛。虽仗佛免堕三涂。一则杂见而为下劣修罗。一则贪命而为十仙邪趣。 阿佛。弥佛。陀佛。福慧相资。所以得生三洲善道。 佛佛。则入虚空三昧。以破无想之有。便能圆具一切诸三昧也。
无烦天(阿阿。无热天。阿弥。善见天。弥弥。阿陀。皆善现天。弥陀。陀陀。俱色究竟天。那佛。谟佛。皆四果。阿佛。师子奋迅三昧。弥佛。超越三昧。陀佛。圆十信。佛佛。圆十住。)
谱曰。此于第四禅舍念清净众同分中。复有此五不还天。乃三果圣人已断下四地染未断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无烦者。乃杂修禅下品所感。谓行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寿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进。永不退转也。一遇佛字。便出尘界。成阿罗汉。阿佛。弥佛。则兼入熏禅修禅。增长功德。陀佛。则按位入圆。佛佛。则胜进入圆。并赖开显之力。
无热天(阿阿。善见。阿弥。善现。弥弥。阿陀。弥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谟佛。皆四果。阿佛。师子奋迅三昧。弥佛。超越三昧。陀佛。圆十信。佛佛。圆十住。)
谱曰。二无热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卽生此天。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余如上说。
善见天(阿阿。善现天。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谟佛。俱四果。阿佛。师子奋迅。弥佛。超越。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三善见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余亦如前。
善现天(阿阿。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谟佛。皆四果。阿佛。师子奋迅。弥佛。超越。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四善现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余并如前。
色究竟天(阿阿。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皆四果。那佛。师子。谟佛。超越。阿佛。辟支佛地。弥佛。菩萨地。陀佛。圆信。佛佛。通教佛地。)
谱曰。五色究竟天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 阿阿等六皆四果者。边际定力。稍加功行。便出尘界故也。那佛师子奋迅三昧。谟佛超越三昧者。增益胜定功德故。阿佛辟支佛地。弥佛菩萨地者。 卽便回心入大乘故。佛佛通教佛地者。卽于此天示现世间最高大身。成等正觉。乃是界内利根所见之相。实是圆住已上所示现故(四禅天竟。已上色界十八天竟)。
空无边处天(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陀。识处。弥陀。无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十仙。谟佛。南洲。阿佛。钝那含。弥佛。离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旣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二万大劫。 穷空不归。迷漏无闻。故那那等堕三恶趣。 唯耽暗定。故阿阿等三不行。 定力渐深。故阿陀等三上进。 那佛。谟佛。虽仗佛力。不堕三涂。一则身见重故。还为十仙。一则起欲染故。仍生此地。 阿佛创达无漏。故同乐定那含。 弥佛忽悟卽空。故成衍门离欲。 陀佛。于次第门。准位应同六住。名为正心。 佛佛。观空实相。能入三昧中王。名为无碍。
识无边处天(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陀。无所有处。弥陀。陀陀。皆非非想处。那佛。十仙。谟佛。南洲。阿佛。钝那含。弥佛。离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欲界。色界。空处。但修识处定成。命终卽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心识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余同前说。 其王三昧。名之为常。
无所有处天(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陀。弥陀。陀陀。非非想。那佛。十仙。谟佛。南洲。阿佛。钝那含。弥佛。离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但修无所有处定成。命终卽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非空非识境界为其处也。寿六万大劫。其王三昧。名之为乐。余如前说。
非想非非想处天(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那佛。十仙。谟佛。南洲。阿佛。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七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欲色二界。空等三处。但修非非想处定成。命终卽生此天。唯以极微细第六识所缘非有非无境界为其处也。寿八万大劫。居三有极顶。更无可进。故阿陀等不行。 问。毗婆沙论。明有顶不发无漏。如何阿佛得证四果。答。若遇阿佛。表其无漏善根成熟。 卽退借无所有定发真。顿断见惑及余残思。出三界也。 其王三昧。名之为我。
钝根阿那含(那佛。谟佛。俱四果。阿佛。师子奋迅三昧。弥佛。超越三昧。陀佛。圆十信。佛佛。圆十住。)
谱曰。按经论中。三果圣人。断下四地思尽。得第四禅。于中有二根性。一者乐慧。则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卽无烦等五不还天)。二者乐定。则修四空定。生无色界。乐慧根利。 卽于色界速出生死。乐定根钝。故于无色界迟出生死也。此卽四空界摄。无别处所。不同净居。别为一有。然虽在无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仍受轮回。是故须别明之。 那佛谟佛皆四果者。一遇佛字。便是金刚喻定。能断有顶微细俱生惑也。问。那谟二字旣表见爱。若有见爱。何成四果。答。界内见惑。初果先已断尽。界内爱染。四空之所存者无几。今遇佛字。安得不断。此那谟字。正表界外见爱。所谓无明别惑。由此无明。沈空滞寂。故为定性声闻。设非无明所障。何不入摩诃衍。 阿佛。弥佛。顺其乐定之习。故入熏修两禅。增长出世功德。 陀佛定慧均平。故按位入圆。 佛佛纯是佛慧。故胜进入圆。 第五色无色天门竟 。
【第六生善灭恶门(凡六位)】
谱曰。听法。护法。请法。令六道凡夫生出世善。作法取相无生三忏。令三障重罪皆得灭除。故为入佛法之初门。
听法杂众(阿阿。南洲。阿弥。四王天。弥弥。阿陀。皆忉利天。弥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有间地狱。畜生。饿鬼。修罗。恶人。并得承佛僧力。听闻正法。生其世出世间善根。正听法时。对治见思。令不现起。故那那等不行。若生世间有漏善根。卽感人天乐报。如阿阿至陀陀等。若生出世无漏善根。 卽解三乘四教。如那佛至佛佛等。
护法八部(阿阿。初果。阿弥。见地。弥弥。薄地。阿陀。初住。弥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谟佛。皆圆五品。阿佛。圆十信。弥佛。上品中生。陀佛。上品上生。佛佛。圆十住。)
谱曰。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梵语提婆。此翻为天。虽通指三界诸天。而护法者。唯欲界六天为多。以其近在散地故也。梵语那伽。此翻为龙。畜生趣摄。梵语夜叉。此翻勇健。亦翻暴恶。鬼趣所摄。梵语乾闼婆。此翻香阴。亦翻寻香行。乃是天帝乐神。亦鬼趣摄。梵语阿修罗。此翻无端正。亦翻非天。虽有四种。自为一趣。梵语迦楼罗。此翻金翅鸟。亦畜生趣所摄。梵语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翻疑神。新翻歌神。亦鬼趣摄。梵语摩睺罗伽。此翻大腹行。 大蟒神。亦畜生摄。)只是天。阿修罗。鬼。畜。四趣摄耳。以其并有业报神通福力。故若遇善知识。发净信心。便能护持正法也。旣护正法。能伏见思现行。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则创悟生灭四谛。故成初果。阿弥。则创观生卽无生。故成见地。弥弥。则重虑无生。故成薄地。阿陀。则次第门中。创见真谛。故为初住。弥陀。则纯善定力。能别苦轮。故为七住。陀陀。则诸禅三昧。能达界内种种法门。故为十住。那佛。谟佛。则虽有烦恼。如无烦恼。故为圆五品位。阿佛。则粗垢任运先落。故为圆信。弥佛。陀佛。则以戒定功德。回向如来大愿海中。故生净土。佛佛。则开佛知见。为佛之所护念。故成圆十住也。
请法梵王(阿阿。三果。阿弥。离欲。弥弥。已办地。阿陀。五住。弥陀。十住。陀陀。十行。那佛。谟佛。圆五品。阿佛。圆十信。弥佛。上品上生。陀佛。圆十住。佛佛。实报净土。)
谱曰。欲界六天。未离散地。故五欲习强。而威神不远。二禅以上。已离觉观。故德位虽贵。而号令不行。唯初禅大梵天王。劫初成时。最先受生。余诸天人并呼为父。故三界中其权独重。虽以具大我慢。圣者不生其中。实则诸佛道成。彼必首为请主。旣已请转法轮。 卽便能伏烦恼。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则创见四谛。先断欲尘。故成三果。阿弥。则初悟卽空。久离欲染。成离欲地。弥弥。则重虑卽空。断余残使。成已办地。阿陀。则无量门中。还齐三果。故为五住。弥陀。则功行稍进。界内理明。故为十住。陀陀。则三昧门中。起诸幻化。故为十行。那佛。谟佛。则具缚凡夫。能知秘藏。故登五品。阿佛。则粗垢先落。能净六根。故成圆信。弥佛。则慈心具戒。随佛往生。陀佛。则定慧圆明。顿开佛眼。佛佛。则以修显性。入无障碍法界也。
作法忏(那那。上品恶。那谟。中品恶。谟谟。下品恶。阿阿。南洲。阿弥。铁轮王。弥弥。阿陀。皆四王天。弥陀。忉利天。陀陀。夜摩天。那佛。兜率天。谟佛。取相忏。阿佛。无生忏。弥佛。业清净戒。陀佛。余清净戒。佛佛。念清净戒。)
谱曰。大小七众。犯诸轻戒。以殷净心。不敢覆藏。向他清净师友发露悔除。名作法忏。一往但能除灭小罪。不能除灭根本重罪也。 那那等三。烦恼习强。悔已复犯。遂成三品十恶。 阿阿。则罪灭福生。不失人道。 阿弥。则加以善力。堪作人王。 弥弥。阿陀。则十善稍增。能为护世。 弥陀。则十善倍胜。忉利可生。 陀陀。则资以定力。夜摩可往。 那佛。则欲觐补处。得上四天。 谟佛。则深觉过患。进修取相。 阿佛。则欲拔罪本。直观无生。 弥佛。则忏力精纯。初登大乘净戒。 陀佛。则摄心妙忏。能净无量律仪。 佛佛。则顿发无漏真明。永不忘失正念。
取相忏(阿阿。别相念。阿弥。总相念。弥弥。性地。阿陀。六心。弥陀。八心。陀陀。十心。那佛。愿升内院。谟佛。求生净土。阿佛。业清净戒。弥佛。余清净戒。陀佛。觉清净戒。佛佛。无上道戒。)
谱曰。七众若犯根本大戒。依小乘律。不通忏悔。今依大乘教法。立坛结界。净治三业。昼夜六时。勤修五悔。哀求诸佛菩萨。冥显加被。祈复净戒。故名为取相忏。能灭根本重罪。但未卽灭七逆罪耳。(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弑父。三弑母。四弑和尚。五弑阿阇黎。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弑三乘圣人。须更修无生忏。)旣结坛仪。不起惑业。故那那等不行。旣灭重罪。随功行之浅深。渐登观行。阿阿。则初修四种念处。阿弥。则念处慧力稍深。弥弥。则接彼相似空性法流。阿陀等三。则仰信中道。渐能伏见思惑。那佛等二。则或求亲觐补处。或图永侍慈尊。阿佛。则根本坚明。弥佛。则律仪成就。陀佛。则定共得发。佛佛。则圆满戒度。
无生忏(那那。声闻心。那谟。声闻心。谟谟。辟支心。阿阿。事度心。阿弥。性地。弥弥。八人地。阿陀。初发心住。弥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求生净土。谟佛。圆五品。阿佛。圆十信。弥佛。上品上生。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不论轻罪。重罪。十恶。七逆。先用作法取相而导其流。随卽观罪性空以塞其源。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名无生忏也。设无清净师友可向作法。又无如意助缘可立坛仪。则应秉质直心。立决定志。先向十方三宝。悔除所犯。誓不更造。次于阿兰若处。如理思惟。观罪无生。此卽所谓宁可缺于前前。不可缺于后后。勤而行之。亦必灭罪证理也。然所观无生。通乎四教。或因缘生灭。无实我法。故名无生。或因缘卽空。如幻如梦。故名无生。或因缘卽假。虚妄有生。而中道之体。双非空有。故名无生。或因缘卽中。深达罪相卽是实相。不可思议。故名无生。今那那等三。见思垢重。智慧狭劣。故虽观无生。仍趣偏径。阿阿。则生灭门中。创发大愿。成事度心。阿弥。则观生无生。得相似解。故成性地。弥弥。则纯观无生。发真不远。为八人地。阿陀。则次第门中。创见真谛。故为初住。弥陀。则十善已纯。能出三界故为七住。陀陀。则三昧力胜。通诸法门。故为十住。那佛。则志在带业横超。故为求生净土。谟佛。则具缚能知秘藏。故为圆五品位。阿佛。则粗垢已除。故登圆十信位。弥佛。则具戒见佛。故得上品上生。陀佛。则定慧相资。舍分段而获意生。佛佛。则性修不二。开佛眼而登圆住。 第六生善灭恶门竟。
【第七增上戒学门(凡十三位)】
谱曰。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斯则名为三无漏学。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此戒从小阶大。从浅阶深。圆摄诸法。故名增上。小乘大乘各论七众。已如前文广明。
在家五戒(那那。作法。那谟。南洲。谟谟。四王。阿阿。八戒。阿弥。十戒。弥弥。阿陀。皆持比丘律。弥陀。持二部。陀陀。广持。那佛。五停心。谟佛。干慧地。阿佛。业清净。弥佛。余清净。陀佛。中品中生。佛佛。圆十信。)
谱曰。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名为在家五戒。受三归依。自称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卽得此戒。若四分三分等。旣未全受。但可摄入出世福业。未可名戒学也。那那。则必有毁犯。故须作法忏除。那谟。则引业所牵。命终还生人道。谟谟。则异熟果尽。戒福得升初天。阿阿等六。随力浅深。渐成增上。那佛。则五停以调见。谟佛。则干慧以治思。阿佛。则成菩萨居士。故业清净。弥佛。则为菩萨比丘。故余清净。陀佛。则准十六观经而生净土。佛佛。则悟戒之实相而净六根。
八关斋戒(那那。作法忏。那谟。四王天。谟谟。忉利天。阿阿。十戒。阿弥。持比丘。弥弥。阿陀。皆持二部律。弥陀。广持毗尼。陀陀。住毗尼而不动。那佛。五停心。谟佛。干慧地。阿佛。业清净戒。弥佛。余清净。陀佛。中中生。佛佛。圆十信。)
谱曰。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持八支戒。一曰不杀。二曰不盗。三曰不淫。四曰不妄语。五曰不饮酒。六曰不著香华鬘。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及往观听。七曰不坐高广大床。八曰不非时食。(前七名戒。第八名斋)故名八关戒斋。若未受终身五戒。亦得受此。但未可名戒学。今约已受五戒。又于月六斋日加受此戒。故功行稍胜也。(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月六斋日。若遇月小。则以二十八日补之。又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名为年三长斋月。亦应受一月八戒。功德尤胜。亦卽摄在此位。)
沙弥十戒(那那。四王天。那谟。忉利天。谟谟。五戒。阿阿。持比丘律。阿弥。持二部。弥弥。阿陀。皆广持毗尼。弥陀。住毗尼而不动。陀陀。善能灭诤。那佛。别相念。谟佛。干慧地。阿佛。业清净戒。弥佛。余清净。陀佛。中上生。佛佛。圆十信。)
谱曰。剃发染衣。随如来出家。依止和尚。奉持十戒。名为沙弥。(此翻息慈。又翻求寂。七岁以上。七十以下。方许为之。)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瑜伽论云。第六第七两戒。出家人犯。其过则重。故分为二。在家人犯。其过略轻。故八戒中则合为一。)终身受持。故功行又胜也。那那等二。则前异熟尽。承戒力以生天。谟谟。则爱染偏强。退求寂以归俗。余可知。
持比丘律(那那。忉利。那谟。夜摩。谟谟。八戒。阿阿。持二部律。阿弥。广持。弥弥。阿陀。皆住毗尼而不动。弥陀。善灭诤。陀陀。十一切处。那佛。总相念。谟佛。干慧地。阿佛。余清净戒。弥佛。觉清净。陀佛。中上生。佛佛。圆十信。)
谱曰。年满二十以上。六十以下。六根具足。无诸遮难。登坛受具足戒。专精护持二百五十学处。达其开遮持犯。名为持比丘律。(比丘此翻除馑。又翻破恶。乞士。怖魔。又翻杀贼。应供。无生。二百五十戒法。分为五篇。已受者不可不学。未受者不许先知。是故此中不列)功行胜沙弥也。谟谟。亦是烦恼力强。不敢破戒。故舍具戒为优婆塞。兼持八戒。斯无过也。陀陀十一切处者。由增上戒学。成增上定学故。
持二部律(那那。夜摩天。那谟。兜率天。谟谟。取相忏。阿阿。广持毗尼。阿弥。住毗尼。弥弥。阿陀。皆善能灭诤。弥陀。十一切处。陀陀。九次第定。那佛。总相念。谟佛。干慧地。阿佛。余清净戒。弥佛。觉清净。陀佛。中上生。佛佛。圆十信。)
谱曰。旣达比丘戒法。兼诵比丘尼律。知其开遮持犯。堪任教诫。故名持二部律。(尼戒五篇。亦不许未受者知。故此不列。)此人旣为众所知识。未必肯舍具戒。设使烦恼力强。必须结坛礼忏以治惑也。
广持毗尼(那那。兜率天。那谟。化乐天。谟谟。取相忏。阿阿。住毗尼。阿弥。善灭诤。弥弥。善灭诤。阿陀。十一切处。弥陀。九次第定。陀陀。师子奋迅三昧。那佛。暖位。谟佛。性地。阿佛。觉清净戒。弥佛。念清净。陀佛。无上道。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毗尼全藏。文义浩博。尽能诵持。堪作人天师范。故倍胜也。然烦恼未除。仍须修取相忏。若遇佛佛。则是具诸戒行。随佛往生。故为上上品矣。
住毗尼而不动(阿阿。善灭诤。阿弥。十一切处。弥弥。阿陀。皆九次第定。弥陀。师子奋迅三昧。陀陀。超越三昧。那佛。二果。谟佛。薄地。阿佛。念清净戒。弥佛。无上道戒。陀佛。二离垢地。佛佛。圆十住。)
谱曰。得无漏戒。舍破戒垢。故名住毗尼而不动。永无退转。那谟等皆不行也。那佛二果者。从见道阶修道故。谟佛薄地者。烦恼薄故。阿佛念清净戒者。开小成大故。弥佛无上道戒者。度戒彼岸故。陀佛二离垢地者。戒波罗密增上故。佛佛圆住者。住戒秘藏故。
善能灭诤(阿阿。十一切处。阿弥。九次第定。弥弥。阿陀。皆师子奋迅三昧。弥陀。超越三昧。陀陀。七住。那佛。念清净戒。谟佛。念清净戒。阿佛。无上道戒。弥佛。二离垢地。陀佛。圆十住。佛佛。圆十行。)
谱曰。自旣清净。令他清净。于诤事起。善能除灭。统理大众。具足利他功德。声闻持戒。此为最胜。故阿阿等。如次入于增上定学。陀陀。则所作已办。同别七住。那佛等则开小成大。已如前说。陀佛。则定慧庄严。 卽住秘藏。佛佛。则不可思议。二利行圆也。
业清净戒(阿阿。余清净戒。阿弥。觉清净戒。弥弥。阿陀。皆念清净戒。弥陀。二住。陀陀。三住。那佛。谟佛。皆八部。阿佛。初欢喜行。弥佛。无上道戒。陀佛。初欢喜地。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菩萨优婆塞。及菩萨沙弥等。由菩提弘誓愿力。护持性重。永不毁犯。名为具足根本业清净戒。故那那等皆不复行。阿阿等四。以次渐进。弥陀等二。旣未到戒彼岸。但堪入内凡位。稍破见思而已。那佛。谟佛。觐佛护法而未断惑。阿佛。始能出空入假。弥佛。便能满足戒度。陀佛。则次第门中。创登无漏。佛佛。则莲华国内。速悟无生。
余清净戒(阿阿。觉清净戒。阿弥。念清净戒。弥弥。阿陀。皆二治地住。弥陀。三住。陀陀。四住。那佛。谟佛。皆请法。阿佛。二饶益行。弥佛。无上道戒。陀佛。二离垢地。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菩萨比丘。由弘誓力。性业遮业。悉皆善护。名为前后眷属余清净戒。谓不犯重戒诸方便罪。名前眷属清净。不犯等流诸轻垢罪。名后眷属清净也。那佛谟佛请法者。持菩萨戒而未断惑。转身得为大梵天王。旣为梵王而遇佛出。则必请转法轮也。陀佛二地者。戒极清净故。余可知。
觉清净戒(阿阿。念清净。阿弥。二住。弥弥。阿陀。皆三住。弥陀。四住。陀陀。五住。那佛。二僧祇满。谟佛。离欲地。阿佛。无上道。弥佛。初欢喜地。陀佛。上品上生。佛佛。圆十住。)
谱曰。菩萨比丘。及菩萨诸天。舍离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入初禅。乃至舍念清净而入四禅。由禅定力。不复更起犯戒恶觉。名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此是大乘定共戒也。(由菩提心力。故与声闻定共戒不同。)那佛二僧祇满者。虽未断惑。戒定诸度已将满故。谟佛离欲地者。残思虽在。不起欲界诸烦恼故。阿佛。弥佛例前可知。陀佛。则已得受记。佛佛。则分证法身也。
念清净戒(阿阿。二住。阿弥。三住。弥弥。阿陀。皆四住。弥陀。五住。陀陀。六住。那佛。三僧祇满。谟佛。通菩萨地。阿佛。无上道戒。弥佛。二离垢地。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十住。)
谱曰。仰信中道。体空观成。不起生死涅槃二边邪念。名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此是大乘道共戒也。此戒已属初发心住。故阿阿等。位次渐增。那佛拟三僧祇满者。六度虽已满足。见种犹未断故。(此顺权说言之。)谟佛拟通菩萨地者。二乘并已超过。扶习犹润生故。(亦顺权说。)阿佛。弥佛。亦例可知。陀佛。则已超同居。佛佛。则分同佛果也。
无上道戒(阿阿。发光地。阿弥。焰慧地。弥弥。阿陀。皆难胜地。弥陀。现前地。陀陀。远行地。那佛。上品上生。谟佛。方便土。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别妙觉佛。佛佛。实报净土。)
谱曰。以无上菩提胜解。了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乃至定共道共戒等。一一皆从佛戒海中流出。一一皆归佛戒海中。如种种水。同一湿性。是故五戒乃至比丘戒等。一一戒相。一一威仪。一一无非三聚净戒。以其一一皆能灭一切恶。 卽名摄律仪戒。一一皆能生一切善。卽名摄善法戒。一一皆能度一切生。卽名摄众生戒。如此普摄诸戒。回向菩提。故名回向满足无上道戒也。据华严经。二地已得戒波罗密最为增上。今阿阿等六。善增长故。渐登上地。那佛。谟佛。能见佛故。生二净土。阿佛。则住戒秘藏。弥佛。则妙行庄严。陀佛。则净戒果成。为别妙觉。佛佛。则性修交彻。为实报净也。 第七增上戒学门竟
选佛谱卷第三(终)
【选佛谱卷第四】
【第八增上定学门(凡十三位)】
谱曰。学佛之人。若欲成就一切功德。若欲发生无漏智慧。必藉禅定之力。故次戒学。须明定学。禅定徧摄三乘一乘。若因若果诸法。罄无不尽。故名增上也。是中次第。前文已明。故不复出。
六妙门禅(那那。兜率天。那谟。大梵天。谟谟。光音天。阿阿。十六特胜。阿弥。通明观。弥弥。阿陀。皆九想观。弥陀。八念观。陀陀。十想观。那佛。暖位。谟佛。顶位。阿佛。初果。弥佛。见地。陀佛。初住。佛佛。圆信。)
谱曰。六妙门者。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也。妙名涅槃。此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门。一修数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也。二修随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旣虚凝。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应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也。三修止者。心旣渐息。觉息长短徧身。入出息任运相依。意虑怡然凝静。觉随为粗。应当舍随修止。制心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静其心也。四修观者。自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应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寂静。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观此身中细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风。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内外不净。甚可厌恶。复观定中喜乐等受。悉有破坏之相。是苦非乐。又观定中心识。无常生灭。刹那不住。无可著处。复观定中善恶等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如是观时。能破四倒。不得人我。定何所依也。五修还者。如是观时。觉息入出徧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众苦逼迫。刹那变易。一切悉无自性。心生悲喜。无所依倚。得四念处。破四颠倒。尔时观解旣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应当舍观修还。旣知观从心发。若随析境。不会本源。 卽须返观此心。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耶。为从非观心生耶。若从观心生。则先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三法中。未有观故。若从非观心生。则非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 卽二心并。若是灭。法已谢。不能生现在。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卽空。空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忘。还源之要也。六修净者。若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则不离境智缚。以心随二边故。尔时应须舍还。安心净道。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名为修净。亦不得能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作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倚。或得五方便相似无漏慧发。(一别总相念处。二暖。三顶。四忍。五世第一)或得苦法忍。乃至九无碍道等。三乘真无漏慧发也。 那那兜率等者。修而未成。随善根力。及禅定力。生欲色天。以其亦世间故。 阿阿十六特胜等者。随次第门渐增进故。 那佛谟佛暖顶位者。发相似无漏慧。未断惑故。 阿佛初果者。生灭门中。创发真无漏慧故。 弥佛见地者。无生门中。创发真无漏慧故。 陀佛初发心住者。发大乘相似无漏慧故。 佛佛圆十信者。六妙门卽能具一切佛法故。
十六特胜(那那。大梵天。那谟。光音天。谟谟。徧净天。阿阿。通明观。阿弥。九想观。弥弥。阿陀。皆八念观。弥陀。十想观。陀陀。八背舍。那佛。顶位。谟佛。忍位。阿佛。二果。弥佛。薄地。陀佛。三住。佛佛。圆信。)
谱曰。十六特胜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此十六法。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故名特胜也。若以十六法横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此易可知。今约竖对三界。以明修证之相。一知息入。二知息出者。对代数息也。行者调息 緜緜。一心依随于息。息入时。知从鼻端入至脐。息出时。知从脐出至鼻。如是一心照息。依随不乱。尔时知息粗细之相。知风喘气为粗。息相为细。粗卽调之令细。如守门人。知人出入。亦知好人恶人。知好则进。知恶则遮。复知轻重。滑涩。冷暖。久近。复知因入出息。则有一切众苦烦恼。生死往来。轮转不息。心知惊畏。若闇心数息。无有观行。正修证时。多生爱见慢等诸烦恼病。(爱者。爱著此数息。见者。谓见我能数。慢者。谓我能数。以此慢他。)今随息时。卽知此息无常。命依于息。以息为命。一息不还。卽便无命。知息无常。卽不生爱。知息非我。卽不生见。悟无常。卽不生慢。此则从初方便。已能破诸结使。不同数息。以一心依息。令心不散。得入禅定。故名亦爱。觉悟无常。故名亦策。与定相应。名亦有漏。观行不著。名亦无漏也。三知息长短者。对欲界定也。外凡证欲界定时。都不觉知息中相貌。今此中初得定时。 卽觉息中长短之相。觉悟无常。转更分明。证欲界定。故名亦爱。观行觉无常。故名亦策也。四知息徧身者。对未到地定也。凡外证未到地。直觉身相泯然如虚空。尔时实有身息。但以眼不开故。不觉不见。今特胜中发未到地时。亦泯然入定。 卽觉渐渐有身如云影。觉出入息徧身毛孔。亦知息长短相等。见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无常生灭。觉身空假不实。亦知生灭刹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三事旣空。则定无依。知空亦空。于空不著。亦爱亦策。如前说也。五除诸身行者。对初禅觉观支也。言身行者。欲界身中。发得初禅。则色界四大造色。触欲界身。欲界身。根生识。觉此色触。二界色相依共住。故名为身。身卽觉支。从此身分生观。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身行卽是观支。言除者。因觉息徧身。发得初禅。心眼开明。见身三十六物臭秽可恶。尔时卽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头等六分。一一非身。四大之中。各各非身。此卽是除欲界身也。又于欲界身中。求色界四大不可得。名除初禅身。所以者何。若言有色界造色者。为从外来。为从内出。为在中间住。如是观时。毕竟不可得。但以颠倒忆想故。言受色界触。谛观不得。卽是除初禅身。身除故。身行卽灭也。六受喜者。对破初禅喜支也。根本禅中喜支。从隐没有垢觉观后生。旣无观慧照了。多生烦恼。故不应受。今于净禅觉观支中生喜。以有观行破析。达觉观性空。则所生喜亦空。于喜不著。无诸过罪。故说受喜。如阿罗汉不著一切供养。故名应供也。七受乐者。对破初禅乐支也。根本禅无观慧。乐中多染。故不应受。今知乐性空。不著。故无过罪。说受乐也。八受诸心行者。对破初禅一心支。若根本禅入一心时。心生染著。故不应受。今知此一心。虚诳不实。一心非心。 卽不取著。旣无过罪。卽是三昧正受。故说受诸心行也。九心作喜者。对二禅内净喜也。根本二禅喜。从内净发。以无智慧照了。多生受著。今观此喜。卽知虚诳。不生受著。名喜觉分。从正观心。生真法喜。故名心作喜也。十心作摄者。对二禅一心支也。二禅喜动。今返观喜性。旣知空寂。毕竟定心不乱。不随喜动也。十一。心作解脱者。对破三禅乐也。三禅有徧身之乐。凡夫得之。多生爱缚。不得解脱。今以观慧破析。知此乐从因缘生。空无自性。虚诳不实。观乐不著。心得自在也。十二观无常者。对破四禅不动也。三禅为乐所动。故四禅名不动定。凡夫得此。多生常想。心生爱取。今观此定生灭代谢。三相所迁。知是破坏不安之相也。十三观出散者。对破空处也。出者。出离色界。散者。散三种色。又出离色界。心依虚空。消散自在。不为色法所缚。故名出散。凡夫得此。谓是真空安隐。心生取著。今观虚空处定。知是四阴和合而有。无自性。不可取。所以者何。若言有出散者。为虚空是出散。为心是出散。若心是出散者。过去心已谢。未来心未生。现在心不住。何能出耶。若空是出散者。无知之法。有何出散。旣不得空定。则心无受著也。十四观离欲者。对识处也。一切爱著外境。皆名为欲。从欲界乃至空处。皆是心外之境。若虚空为外境。识来领受此空。 卽以空为所欲。今识处定缘于内识。离外空欲。故名离欲。凡夫得此。无慧眼照了。谓言心与识法相应。真实安隐。卽生染著。今以观慧破析。知三世识。皆不与现在心相应。故此识定。但有名字。虚诳不实也。十五观灭者。对无所有处也。此定缘无为法尘。心与无为相应。对无为法尘。发少分识。凡夫谓为心灭。深生爱著。为其所缚。今观此少识。亦有四阴和合。无常无我虚诳不实。譬如粪秽。多少俱臭。不染著也。十六观弃舍者。对非想非非想也。非非想。是两舍之对治。从初禅来。但有偏舍。无有两舍。今此定双舍有无。又是舍中之极。故名弃舍。凡夫得此。谓为涅槃。无有观慧觉了。不能舍离。今知此定。亦是四阴。二入。(意入。法入。)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及十种细心所等。(触。作意。受。想。思。欲。解。念。定。慧。)和合所成。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不应计为涅槃。旣知空寂。 卽不受著也。行者尔时。深观弃舍。旣便得悟三乘涅槃。然未必须皆具十六。或得三二特胜。卽便发悟。亦有利根。初随息时。觉悟无常。卽发无漏。由其从初俱发根本定故。名亦有漏。于中观慧破析不著。名亦无漏。一往胜六妙门也。
通明观(那那。光音天。那谟。徧净天。谟谟。广果天。阿阿。九想观。阿弥。八念观。弥弥。阿陀。皆十想观。弥陀。八背舍。陀陀。八胜处。那佛。忍位。谟佛。世第一。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五住。佛佛。圆信。)
谱曰。通者。从初修习。卽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卽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卽观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息想徧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卽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复明觉息入出徧身。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是则略说观息如相。次观色如。旣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 卽应谛观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尔时无身色可得。心无分别。卽达色如。次观心如。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静。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卽达心如。复次若观息时。旣不得息。卽达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离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卽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往来五道。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则略说初心修习之相。其证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种种支林功德。而与根本诸禅。其相永殊。若二乘人。于一一禅中。皆能获得不坏解脱。无碍解脱。三明六通。故名为通明观。若大士住此一一禅时。卽得无碍大陀罗尼也。今亦一往约次第门。较逾十六特胜而已。(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竟)
九想观(阿阿。八念观。阿弥。十想观。弥弥。阿陀。皆八背舍。弥陀。八胜处。陀陀。十一切处。那佛。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七住。佛佛。圆信。)
谱曰。按禅波罗密。出世间禅有二。一对治无漏。二缘理无漏。缘理者。卽是四谛十二因缘真空正观。缘理断惑。名为慧行。(应是出世慧学所摄。)今明对治。乃是缘事起行。破诸烦恼。名为行行。复分为二。一坏法道。善修之者。发真无漏。成坏法阿罗汉。二不坏法道。善修之者。成不坏法大阿罗汉。先明坏法观。凡有三种。一者。行人心厌六欲。(一威仪欲。二言语欲。三形貌欲。四色欲。五细滑欲。六所著人相欲。)犹如怨贼。故修九想以为对治。二者。作九想时。虽破坏六欲。而多生恐怖。若修八种正念。恐怖卽除。三者。旣贪欲心薄。又无恐怖。欲断三界结使。卽应进修十想。十想成就。便杀结贼。成阿罗汉。是人旣坏灭欲界身相。不能具足三界观炼熏修。三明八解。故名坏法观也。初明九想者。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复以死想为初方便。此法能转不净中净颠倒想。能破淫欲诸烦恼贼。然利根者。则悬心存想死胀等事。悉得成就。若钝根人。悬作不成。必须见人初死。至尸所。取是相已。系心修习。旣见相分明。心想成就。 卽发三昧。于后虽离死尸。随想卽见。修此九想。必须增想重修。令观行熟利。随所观时。心卽与定相应。想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则能破六欲。除世贪爱。谓初死想。破威仪言语二欲。次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次血涂想。脓烂想。青瘀想。多破色欲。次骨想。烧想。多除细滑欲。九想通除杂欲。及所著人相欲。啖想。散想。骨想。偏除人相欲。残啖离散白骨中。不见有人可著故。以是能破欲结。亦薄嗔痴。三毒薄。九十八使山皆动。渐渐增进。以金刚三昧摧结使山。得三乘道。又若善修九想。 卽具十想。又九想卽是菩萨摩诃衍。又不净观中。卽能成就一切佛法也。那那等三不行者。修无漏观。必舍欲缠故。余皆例前可知。
八念观(阿阿。十想观。阿弥。八背舍。弥弥。阿陀。皆八胜处。弥陀。十一切处。陀陀。九次第定。那佛。世第一位。谟佛。初果。阿佛。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七住。佛佛。圆信。)
谱曰。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修此八念。皆能恐怖。亦能趣道。或次第修行入道。或一一念各得入道。乃至八念卽摩诃衍。具足一切佛法。例可知。
十想观(阿阿。八背舍。阿弥。八胜处。弥弥。阿陀。皆十一切处。弥陀。九次第定。陀陀。师子奋迅三昧。那佛。世第一位。谟佛。初果。阿佛。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七住。佛佛。圆信)
谱曰。十想者。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也。一往约位者。坏法人于干慧地。已具前九想。伏诸结使。今修无常等三想。皆是总相观。为破六十二见诸颠倒法。入见道故。次食不净等四想。为初果二果入修道中。以别相事观。助成正观。断欲界烦恼。证三果故。后断离尽三想。为三果人行阿罗汉向。修无学道。断离色无色爱故。然此中趣道相卽有三种。一者渐入坏法道。如前所明。二者非渐次入。从初发心。卽具修十想。断诸结使。得阿罗汉。三者随分入道。于十想中。随修一想。善得成就。卽能断结。证阿罗汉。又大士行菩萨道时。心广大故。欲为一切众生习甘露法药。虽知诸法毕竟空寂。而亦具足成就十想。于一一想中。次第入一切法门。旋转无阂。为众生说。当知十想卽是摩诃衍也。(坏法观竟)
八背舍观(谟谟。钝根阿那含。阿阿。八胜处。阿弥。十一切处。弥弥。阿陀。皆九次第定。弥陀。师子奋迅三昧。陀陀。超越三昧。那佛。谟佛。皆四果。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八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按禅波罗密。不坏法道有六。分为四意。谓观炼熏修。一者背舍。及胜处。一切处。此三并属观禅。背舍是初行。胜处是中行。一切处是后行。悉为对治。破根本味禅中无明贪著。及净法爱也。二者九次第定。 卽是炼禅。三者师子奋迅三昧。卽是熏禅。四者超越三昧。卽是修禅。今言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行者欲修此无漏观行。必须精持五篇诸戒。极令清净。复当精勤勇猛。大誓庄严。心无退没。然后端身正心。谛观左足大拇指。想如大豆胀黑。观此相成。 卽复想胀起如梨豆大。如是乃至见一拇指如鸡卵大。次观二指三四五指亦然。次观脚心。脚踵。脚踝。[足*专]。膝。[月*坒]。臗。悉见肿胀。次观右脚亦如是。复当静心谛想大小便道。腰。脊。腹。背。胸。胁。悉见肿胀。复当静心谛观左胛。臂。肘。腕。掌。五指。悉见肿胀。乃至右胛亦如是。复当静心谛观颈。项。头。颔。悉皆肿胀。举身项直。如是从头至足。从足至头。循身观察。但见肿胀。心生厌恶。复当观坏。脓烂。血污。大小便道。虫脓流出。腹旣拆破。见诸内藏及三十六物。臭烂不净。心生厌恶。自观己身。甚于死狗。观外所爱男女之身。亦复如是。不可爱乐。修此观时。若欲界烦恼未息。当久住此观。令厌心纯熟。若离贪爱。应进观白骨。一心静定。谛观眉间。想皮肉裂开。见白骨如爪大。的的分明。次当想向上裂开皮肉。 卽见额骨。及发际骨。复观顶骨。亦见皮肉脱落。髑髅骨出。复当定心。从头向下。想皮肉皆渐渐剥落至足。皮肉旣尽。但见骨人节节相拄。端坐不动。尔时谛观此骨。从因缘生。依因指骨。以拄足骨。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乃至[足*专]骨。膝骨。[月*坒]骨。臗骨。腰骨。脊骨。肋骨。项骨。颔骨。牙齿。髑髅。依拄亦尔。复因项骨。以拄肩骨。乃至臂骨。腕骨。掌骨。指骨。如是展转相依。有三百六十骨。一一谛观。知大知小。知强知软。共相依假。是中无主无我。何者是身。见出入息。但是风气。亦复非身非我。观受。观心。乃至观法。悉知虚诳。无主无我。作此观已。 卽破我见。憍慢五欲。亦皆除灭。尔时复当定心。从头至足。从足至头。循身谛观。深炼白骨。乃经百千徧许。筋脂旣尽。骨色如珂如贝。深观不已。 卽见骨上白光煜耀。(此是欲界定相。)见是相已。卽当谛观眉间。亦见白光焴焴。悉来趣心。行者不取光相。但定心眉间。恬然任运自住。(此是未到地相。)善根开发。卽于眉间见八色光明。旋转而出。徧照十方。皆悉明净。八色者。一地色。如黄白净地。二水色。如渊中澄清水。三火色。如无烟薪清净之火。四风色。如无尘清风。五青色。如金精山。六黄色。如薝卜华。七赤色。如春朝霞。八白色。如珂雪。随是色相。悉有光耀。虽复见色分明。而无形质可得。此色超胜。非世所有。是相发时。心定安隐。喜乐无量。(觉此八色昔所未见。 卽觉支。分别八色其相各异。非世所有。卽观支。喜卽喜支。乐卽乐支。无颠倒想。三昧不动。卽一心支。)行者复当从头至足。深炼骨人。还复摄心谛观于额。复见八色光明旋转而出。如是次第定心观发际。顶。两耳孔。眉骨。眼骨。鼻。口。齿。颔骨。颈项骨。从上至下。三百六十诸骨诸节。悉见八色光明旋转而行。行者摄心转细。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观此骨人。悉见徧身放光。普照一切。悉皆明净。(若是大士。咸于光中见诸佛像。若行人善根劣弱。乃至四禅。方得见诸佛像。)旣光明照耀。定心喜乐。倍上所得。是名证初背舍相。以内骨人未灭。故名内有色相。见外八种光明。及欲界不净境。故名外观色。行者见内外不净色故。背弃欲界。心不喜乐。见八种净色故。卽知根本初禅。无明暗蔽。虚诳不实。境界粗劣。便能舍而不著。故论言。背是净洁五欲。离是著心也。(欲界五尘。令贪著者沉没三涂。名为不净五欲。四禅。四空。及未到地欲界定等。虽生味著。皆名净洁五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行者于初背舍后心。不受觉观动乱。谛观内身骨人。虚假不实。内外空疏。专取坏散磨灭之相。如是观时。渐见骨人腐烂碎坏。犹如尘粉。散灭归空。不见内色。是时但摄心入定。缘外光明。及与不净。不受觉观。于后内心。豁然明净。三昧正受与大喜俱发。卽见八种光明从内净出。照明十方。倍胜于上。旣证内法大喜光明。卽知根本二禅虚诳粗劣。厌背不著。故名背舍。亦名无漏第二禅也。三。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行者于二背舍后心观外不净。悉皆坏尽。散灭无余。亦不受大喜勇动。但摄心谛观八色光耀之相。取是相已。深入三昧。炼此八色。极令明净。住心缘中。卽泯然入定。定发之时。与乐俱生。见外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光色。各随其想。昱晃明照。徧满诸方。外彻清净。外色照心。心卽明净。乐渐增长。徧满身中。举体怡悦。旣证此法。背舍根本三禅。心不乐著。是名无漏第三禅相。乃至四禅净色。亦此所摄。但以无徧身乐为异耳。四。虚空处背舍者。行人于欲界后。已除自身皮肉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已灭内身白骨之色。二背舍后。已却外一切不净色。唯有八种净色。至第四禅。此八种色。皆依心住。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舍色。色卽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卽入虚空无边处。然凡夫入此定。名为无色。佛弟子入此定。深心一向不回。是名背舍。云何名深心。善修奢摩他故。云何名一向不回。善修毗婆舍那。空无相无愿故。能舍根本著心。 卽不退没轮转生死故。五。识处背舍。六。不用处背舍。七。非想非非想处背舍。亦当如是分别。八。灭受想背舍者。佛弟子厌患散乱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安著身中。故名身证。行者修此背舍。必须灭非非想阴入界及诸心所法。当知非非想中。虽无粗烦恼。而具足四阴。二入。三界。及十种细心所法。又有无色爱。无明。掉。慢。心不相应诸行。如是等苦集法和合因缘。则有非非想定。前于非非想背舍中。虽知是事。不著非非想处。而未灭诸心所法。今欲入灭受想背舍。必须不受非想。一心缘真。绝阴界入。则非非想阴界入灭。一切诸行因缘悉灭。触灭。乃至慧灭。爱无明等诸烦恼灭。一切心所法灭。一切非心所法亦灭。是名不与凡夫共。非是世间法。先以能观真之受想。灭非非想苦集之受想。复知能观真之受想。亦非究竟寂灭。 卽舍能观真之(定)受(慧)想。舍此缘真定(受)慧(想)二心。故名灭受想背舍。譬如以后声止前声。前声旣息。后声亦息。此定亦尔。能观真之受想旣息。心与灭法相应。灭法持心。寂然无所知觉。故云身证受想灭。此定中六识不行。若欲出入。但听本要期长短也。修此八背舍入道。有三种不同。一者。先用背舍破遮道法。后修胜处等五。方发无漏。二者。厌离生死。欲速解脱。 卽于此中发真无漏。证三乘道。三者。厌离心重。但证初背舍时。卽深观四谛。发真证道。若菩萨心如虚空。无所取舍。以方便力。善修背舍。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度脱众生。当知背舍卽是菩萨摩诃衍也。 谟谟钝根那含者。思惑未尽。生四空天故。 那佛谟佛皆四果者。无漏定力。但遇佛字。必出生死。那谟以表法执。故为定性声闻也。 阿佛已办地者。法执旣轻。应速回心故。 弥佛辟支佛地者。功行稍进。能侵习气故。 陀佛八住者。 卽摩诃衍故。 佛佛王三昧者。开权显实故。
八胜处观(谟谟。善现天。阿阿。十一切处。阿弥。九次第定。弥弥。阿陀。皆师子奋迅三昧。弥陀。超越三昧。陀陀。那佛。谟佛。皆四果。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九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者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人不净。胀烂白骨。心甚厌恶。如初背舍中说。故名内有色相。由其观道未增。观多畏难摄故。所以外观色少。言若好若丑者。善业果色名好。恶业果色名丑。或所观种种不净名丑。忆念妄生净想名好。或能生淫欲色名好。能生嗔恚色名丑。胜知胜见者。观心湻熟。于好色不贪爱。于丑色不嗔恚。但观色是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如水沫不坚固。智慧深达假实之相。住是不净观中。淫欲嗔恚诸结使来。能不随故。名为胜处。复次所观自身他身三十六物不净名丑。所观白骨流光净色名好。见不净时。卽知虚假。心不畏没。见净色时。知从缘生。心不爱染。是名胜知胜见。复次于少缘中。随意观色。转变自在。亦能善制观心。故名胜处也。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者观心旣调。更于定中广观外色。所谓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一国土。乃至十百千万国土。一阎浮提。乃至一四天下等。皆见悉是死尸。若观一膨胀时。悉是一切膨胀。乃至坏血脓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旣广见死尸不净。心甚厌恶。次观一死尸脱除皮肉。但见白骨。一切死尸。亦复如是。见诸白骨徧满世界。此观旣成。复当定心谛观内身白骨。炼使明净。如珂如贝。次见外诸骨人。悉皆起立。行行相对。罗列举手而来。行者于三昧中。 卽知此皆随想而来。无有定实。心不惊怖。复当默念。诃此骨人。咄。汝诸骨人。从何而来。如是诃时。卽见骨人悉还躄地。如是或至多返。次应深观内骨。卽见光明普照十方。一切骨人为光所照。悉亦明净。此观成时。于一切怨亲中人及诸好丑。其心平等。无有爱恚。是名若好若丑胜知胜见。复有师言。若但观一切人。见不净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净观。是名多。大不净观者。为破一切处贪爱故。观象马牛羊飞禽走兽之属。悉见为死尸膨胀。次观饮食。皆如虫如粪。衣服绢布。犹如烂皮。钱财金宝。如毒蛇蚖。谷米。如臭死虫。宅舍田园国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皆悉烂坏。臭处不净。流溢滂沱。乃至见白骨狼籍。一切世间不净如此。甚可厌患。于三昧中。随观卽见。回转自在。能破世间一切好丑爱憎贪忧烦恼。故名胜知胜见。此二胜处。位皆在初禅也。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观行方法。不异于前。但以内无色相为异 。灭内色方法。如第二背舍中说。行者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此二胜处。除灭下地结使。令无遗余。亦以重转变观道。令利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转胜也。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行者不受三禅身证之乐。入第四禅时。念慧清净。四色转更光显。如妙宝光明。胜于前色。故名胜处。复次于四禅中。用不动智慧。炼此四色。少能多。多能少。转变自在。欲见卽见。欲灭卽灭。故名胜处。复次于三昧中见是胜色。结漏未断。或生法爱。为断法爱。谛观此色。知从心起。譬如幻师。观所幻色。则不生著。是时背舍转名胜处也。修此亦有三种不同。例前可知。菩萨深修胜处。于胜处中。发大神通。摧伏天魔。破诸外道。度脱众生。 卽是摩诃衍也。 谟谟善现天者。色定转明。思惑未尽故。 陀陀亦四果者。无漏定力。亦能出苦故。
十一切处观(谟谟。色究竟天。阿阿。九次第定。阿弥。师子奋迅三昧。弥弥。阿陀。皆超越三昧。弥陀。四果。陀陀。辟支果。那佛。四果。谟佛。辟支佛果。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十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是名十一切处。行者住第四禅中。已成就自在胜色。尔时应用念清净心。舍七种色。直念青色。取少青光焰相。如草叶大。一心缘中。 卽与少青相应。观心运此少青徧照十方。卽见光明。随心普照一切世间。皆见青相徧满。停住不动。如青世界。是名青一切处。余七修相亦尔。行者旣成就八一切处。欲入空一切处。当入虚空背舍。但背舍缘狭。未名一切处。今更广缘十方虚空。故名空一切处。欲入识一切处。亦当先入识处背舍。于识定中。广观此识。徧满十方。皆见是识。故名识一切处。旣得一切处成。若欲修一切入。当以一切处为本。然后用善巧观心。于青一切中。令黄白等皆入其中。不坏青之本相。而能于青色中。具见余色。余亦如是。是名十一切入。此中趣道之相。亦可例如前说。若菩萨修之。欲令神通普徧。成就普现色。具足一切法界中事故。亦名一切处波罗密也。(不坏法观竟)
九次第定(谟谟。钝根那含。阿阿。师子奋迅。阿弥。超越三昧。弥弥。阿陀。皆四果。弥陀。已办地。陀陀。支佛地。那佛。已办地。谟佛。支佛地。阿佛。十住。弥佛。圆十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圆十住。)
谱曰。行者旣具足诸禅。今欲入九次第定。先当从浅至深。修炼诸禅定观之法。极令调柔利熟。然后总合定观二法。一心齐入。善断法爱。自识其心。从初调心入一禅。不令异念间杂。如是乃至灭受想定。所以者何。根本禅中。定多智少。故心不调柔。入禅有间。背舍等观多定少。故心亦不调。入禅有间。如车二轮。一强一弱。则载不安稳。今旣定观均等。定深智利。定深。故在缘不散。智利。故进入无阂。从一禅起入一禅时。心心相次。利疾无杂。非但次第调柔。心无间杂。亦复增益诸禅功德。转深微妙。如炼真金。光色更增。价直亦倍。故名炼禅也。 谟谟钝根那含者。未得漏尽故。 弥弥阿陀皆四果者。无漏功极故。 弥陀已办地。陀陀支佛地者。妙定力深。不滞偏真故。那佛谟佛亦同者。别惑虽存。已觉 卽空故。 佛佛圆住者。证禅实相故。
师子奋迅三昧(阿阿。超越三昧。阿弥。已办地。弥弥。支佛地。阿陀。八住。弥陀。九住。陀陀。十住。那佛。九住。谟佛。十住。阿佛。十行。弥佛。圆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圆住。)
谱曰。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譬如师子奋迅之时。非但能前进。奋迅而去。亦能却行。奋迅而归。一切诸兽所不能尔。行者入此法门。亦复如是。上来诸禅所不能尔。住此法门。 卽能覆却徧入一切诸禅。熏诸观定。悉令通利。转变自在。出生诸深三昧。种种功德。神智转胜。故名熏禅。譬如牛皮熏熟。随意作诸世物也。此唯利根声闻。乃能修之。故不复堕定性果位。
超越三昧(阿阿。已办地。阿弥。支佛地。弥弥。菩萨地。阿陀。九住。弥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谟佛。初行。阿佛。十回向。弥佛。圆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圆住。)
谱曰。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定。灭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第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经文所说。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种。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四逆顺入超。出亦如是。复有傍超。亦论四种。譬如师子。有四种趠。(敕教切)一者前掷四十里。譬顺超相。二却掷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观禅之相。复有具足超。不具足超。具足超越。 卽是菩萨。如上所说不具足超。卽是声闻。不能自在远超入故。但能从初禅。超入三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黄师子。趠则不远。若白师子。则能远掷。可譬菩萨也。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出世禅中对治无漏竟。(缘理无漏属慧学摄。)
王三昧(阿阿。现前地。阿弥。远行地。弥弥。阿陀。皆不动地。弥陀。善慧地。陀陀。法云地。那佛。上品上生。谟佛。方便净。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实报净。佛佛。寂光净。)
谱曰。中道第一义谛相应种种三昧。名王三昧。良以中道统一切法。能摄一切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故名王三昧也。大佛顶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又云。我乘佛神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皆 卽指此全性起修圆顿三昧门也。若以圆解修前六妙。特胜。乃至超越三昧。一一皆得名王三昧。然圆教行人。从初便达因缘卽中。是故观行相似位中。卽得名为修王三昧。若别教人。虽复仰信中道。犹谓迥出二边。故十住入空。十行入假。不得名王三昧。乃至十向学修中观。尚未能知中道具一切法。亦不得名为王三昧。直至登地。证道同圆。方得王三昧成也。此王三昧广分别者。或百有八。或百二十。或复五百。或复八万四千。乃至或复佛刹微尘数等。不可穷尽。且约别地圆住。分证此三昧王。能破二十五有。 卽有二十五王三昧。所谓一者无垢三昧。破地狱有。二者不退三昧。破畜生有。三者心乐三昧。破饿鬼有。四者欢喜三昧。破修罗有。五者日光三昧。破东洲有。六者如幻三昧。破南洲有。七者月光三昧。破西洲有。八者热焰三昧。破北洲有。九者不动三昧。破四王天有。十者难伏三昧。破忉利有。十一者悦意三昧。破夜摩有。十二者青色三昧。破兜率有。十三者黄色三昧。破化乐有。十四者赤色三昧。破他化有。十五者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十六者种种三昧。破大梵有。十七者双色三昧。破二禅有。十八者雷音三昧。破三禅有。十九者注雨三昧。破四禅有。二十者虚空三昧。破无想有。二十一者照镜三昧。破那含有。二十二者无碍三昧。破空处有。二十三者常三昧。破识处有。二十四者乐三昧。破无所有处有。二十五者我三昧。破非非想处有也。 五难胜地。禅波罗密最为增上。故阿阿等进阶六地。乃至十地。 那佛同居上上者。表犹属凡位故。 谟佛方便净土者。表法爱未忘故。 阿佛圆十住位者。悟一切法不生故。 弥佛圆十行位者。具足无边佛行故。 陀佛实报净土者。功德智慧所庄严故。 佛佛寂光净土者。性修融彻。无二体故。 第八增上定学门竟。
选佛谱卷第四(终)
【选佛谱卷第五】
【第九增上慧学门(凡八位)】
谱曰。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故次定之后。应明慧学。一切外道。乏出世慧。故虽修戒定。不出生死。一切二乘。无中道慧。故虽出生死。不达法源。然戒学定学两门。如住毗尼而不动。善能灭诤。后三妙门。十六特胜。乃至超越三昧之中。已有出世正慧。念清净戒。无上道戒。及王三昧。已有中道实慧。而今更分别者。须知三乘一乘所修戒定。一往是同。只由缘理之慧。有偏有全。有渐有顿。致使同一戒定。收功永别也。又众生根性。或由事以入理。或由理以得事。若由事入理者。名为行行。 卽于戒定之中。具足智慧。仍以戒学定学彰名。若由理得事者。名为慧行。卽于慧学之中。具修戒定。仍以慧学受称也。
发声闻心(那那。那谟。谟谟。皆五停心。阿阿。别相念。阿弥。总相念。弥弥。阿陀。皆暖位。弥陀。顶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闻佛说法音声。知生死苦。欲断其因。慕寂灭乐。勤修其道。是名发声闻心。生死苦者。地狱有烧煮残害之苦。畜生有互相吞啖之苦。饿鬼有长劫饥虚之苦。修罗有战诤损伤之苦。人道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苦。诸天有五衰相现。还堕恶趣之苦。无色有穷空不归。便入轮转之苦。略说三界二十五有。无非是苦。更无真实乐处也。生死因者。由见思惑所发善恶不动诸有漏业。皆是三界受生因也。寂灭乐者。三界惑业因尽。则三界果报亦亡。色心俱灭。大患永尽。真空湛寂。不受轮回苦也。出苦道者。戒能永断恶业。定能出离散善。慧能破除虚妄我执。永断见思烦恼也。由知苦故。方肯断集。由慕灭故。方肯修道。但求自度。不顾他人。故名为小乘也。 那那等三。见思重故。须修五停。阿阿则稍能伏惑。为别相念。阿弥则功行渐加。为总相念。弥弥。阿陀。则已得正勤。故为暖位。弥陀则修如意足。故为顶位。陀陀则五善根生。故为忍位。那佛则五力增长。虽是有漏。能通无漏。故为世第一位。谟佛则断见存思。故为初果。阿佛则渐舍欲习。故为二果。弥佛则离欲纯善。故为三果。陀佛则定慧具足。故为四果。佛佛则回向大乘。蒙佛接引。故准十六观经。当得中品上生也。
发辟支佛心(阿佛。辟支果。弥佛。支佛地。陀佛。中品上生。佛佛。圆信。)
谱曰。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出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十二因缘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 卽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卽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能别相细观。又小乘根钝。故先观苦谛。中乘稍利。故先观集谛也。由其根利。不起烦恼。亦不立分证果。故阿佛。则顿悟缘起生灭。无我我所。成定性辟支。弥佛。则了达缘起无生。兼侵习气。为回心缘觉。陀佛。则知有他方净土。同声闻之发愿往生。佛佛。则深观十二缘生。信苦集之无非佛性也。
事六度心(阿阿。阿弥。弥弥。皆初僧祇。阿陀。弥陀。陀陀。皆二僧祇。那佛。初僧祇。谟佛。二僧祇。阿佛。三僧祇。弥佛。菩萨地。陀佛。欢喜地。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此人具足大慈大悲种子。闻说四谛十二因缘。卽思我及众生同在生死大苦海中。设何方便。普皆济度。遂依四谛。发弘誓愿。依苦谛发。则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发。则云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发。则云法门无量誓愿学。依灭谛发。则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旣发菩提弘誓愿已。勇猛修行六度。以填愿海。一者布施。则舍身命财。无所顾恋。二者持戒。则性遮诸罪。皎如冰霜。三者忍辱。则打骂割截。心无恚恨。四者精进。则勤行众善。不惜身命。五者禅定。则观炼熏修。起大神通。六者智慧。则正观诸法。不起四倒。由是设经三大阿僧祇劫。终不疲倦。永无退转。名为大道心成就众生。亦名开士。亦名大士。亦名上士也。 那那等三不行者。能伏惑故。阿阿等三初僧祇满者。施戒庄严故。阿陀等三二僧祇满者。定善普集故。那佛亦初僧祇者。虽未断见。能以菩提心承事诸佛故。谟佛亦二僧祇者。虽未离染。能以功德力亲近如来故。阿佛三僧祇满者。生灭门中。永伏诸惑。不离佛前故。弥佛通菩萨地者。悟无生忍。不舍因行。已近佛地故。陀佛初欢喜地者。从事入理。定慧圆明故。佛佛上品上生者。圆发三心。蒙佛接引故。
体空观(那那。那谟。谟谟。皆取相忏。阿阿。干慧地。阿弥。性地。弥弥。八人地。阿陀。见地。弥陀。薄地。陀陀。离欲地。那佛。八人地。谟佛。见地。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菩萨地。佛佛。佛地。)
谱曰。三界诸法。唯心所现。譬如梦境。当体全空。凡外不了。妄计我人。造有漏业。枉受轮回。诸佛愍之。为说名色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令其观察。了知无我我所。断惑出苦。而愚法声闻。又计名色乃至十八界等。旣是因缘所生。必有实法。妄生恐怖。不达本空。所以沈空滞寂。堕无为坑。若利根三乘。闻说因缘生法。 卽知旣非自生。亦非他生。又非共生。非无因生。但是妄想颠倒分别计著。谓之为生。其实当体卽是无生。非待灭而后空。譬如翳目。妄见空华。华本不生。更何所灭。三界色心因果诸法。亦复如是。同于空华。本无生灭。众生迷之。便为苦集。十二因缘。流转不绝。圣人悟之。便为道成。缘生无性。犹若虚空。旣能体达诸法本空。则不滞生死之有。亦不取涅槃之空。故为大乘初门。能通中道实相也。此观亦被三乘根性。二乘依此。自出苦轮。生方便土。菩萨观于无生四谛十二因缘。则发四弘誓愿。虽知众生不可得。而誓度如幻之众生。虽知烦恼无体性。而誓断如幻之烦恼。虽知法门犹虚空。而誓学如幻之法门。虽知佛道等空华。而誓成如幻之佛道。发此无生四弘誓已。勇猛修行六波罗密。一一了达三轮体空。如布施时。则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中不见有所施之物。以因缘 卽空。求其实体不可得故。唯其了达三轮体空。所以炽然行施。永无悋惜。永无计著也。其余五度。例此可知。 那那等三。虽观空理。烦恼习强。故须结坛修忏。阿阿等六。如次阶于六位。那佛八人者。未断见故。谟佛见地者。未断思故。阿佛已办者。正使尽故。弥佛支地者。能侵习故。陀佛菩萨者。道观双流故。佛佛佛地者。一念相应慧现前故。
次第三观(那那。那谟。谟谟。皆取相忏。阿阿。初信心。阿弥。二念心。弥弥。精进心。阿陀。四慧心。弥陀。五定心。陀陀。不退心。那佛。十愿心。谟佛。初发心住。阿佛。七不退住。弥佛。初欢喜行。陀佛。初救护向。佛佛。初欢喜地。)
谱曰。若人宿具大乘种子。闻说一切众生。皆有正因佛性。不生不灭。本来常住。虽为客尘烦恼所覆。原无增减。亦无染净。但凡夫著生死之有。二乘证涅槃之空。所以不契本源。堕在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中。则有无量苦集浩然。(二死为无量苦。三惑为无量集。)遂发弘誓。愿度无边众生。愿断无量烦恼。旣欲徧度六凡三乘之苦。令断见思无明之集。(三乘招感变易生死。但由无明。不由尘沙。尘沙无体。但障俗谛。不障真中故也。)必须具学界内界外一切法门。得成一切种智极果。方克有济。由此不计佛刹微尘数劫。广修六度十度无量功德智慧资粮。而二障力强。(烦恼障。谓见惑。思惑。所知障。谓尘沙无明。)未能圆伏圆断。故先修析空观。伏见思惑。以阶十信。次修 卽空观。断见思惑。以阶十住。次修入假观。断尘沙惑。以阶十行十向。后于十向位中。用二观为方便道。正修中观。以阶十地。证初地已。方知中道卽一切法。具一切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非性具。然依教道。仍存次第。故此名为界外钝根。亦名独菩萨法也。 那那等三须取相忏者。烦恼强故。阿阿等六阶六心者。未得 卽空慧故。那佛十心者。虽有空慧。未断见故。谟佛初住者。空慧断见。未断思故。阿佛七住者。三界正使尽故。弥佛初行者。具行众善故。陀佛初向者。定慧均平。正观中道故。佛佛初地者。证道同圆。分得法身故。
圆顿妙观(那那。那谟。谟谟。皆无生忏。阿阿。阿弥。弥弥。皆圆五品。阿陀。弥陀。陀陀。皆圆十信。那佛。上品下生。谟佛。上品中生。阿佛。圆十住。弥佛。圆十行。陀佛。圆十向。佛佛。圆十地。)
谱曰。圆顿妙观。亦名一心三观。亦名摩诃止观。亦名大乘止观法门。若人宿植德本。智慧深利。闻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缘所生法。卽空假中。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苦卽法身。惑 卽般若。业卽解脱。但迷之则生死始。如水成冰。悟之则轮回息。如冰还成水。迷悟虽殊。性真平等。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遂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发无作四弘誓愿。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度度他。同归秘藏。随其所观诸境。了知当体 卽空假中。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性德法尔。不可思议。是名一心三观。至圆至顿。最上大乘。卽寂而照。卽照而寂。故名妙也。圆解虽妙。若烦恼习强。先须观罪性空以拔罪本。故那那等三皆无生忏。阿阿等三。能伏五住。故登五品。阿陀等三。能净六根。故阶十信。那佛。谟佛。已发无上道心。但以未离凡习。得觐如来。故生上下上中二品。阿佛舍异生性。住于佛住。弥佛持金刚戒。行于佛行。陀佛定慧圆明。回向萨婆若海。佛佛纯是佛慧。普入如来智地。
愿升内院(阿陀。弥陀。陀陀。皆兜率天。那佛。谟佛。皆内院。阿佛。内院行那佛。弥佛。内院行谟佛。陀佛。内院行阿佛。佛佛。内院行弥佛。)
谱曰。欲界第四兜率天中。别有内院。乃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只今弥勒大士。现于其中说法。故已发大心之人。欲生彼处。亲近承事。乃至将来人寿八万岁时。随从下生。预龙华会。助转法轮。自利利他。满菩提愿也。旣愿上生内院。必修上品十善。兼习禅观。故那那乃至弥弥散善。皆不复行。然阿陀等三皆生兜率天者。福多慧少。如师子觉菩萨。虽生彼天。耽天乐故。犹未见大士也。那佛。谟佛。虽未断惑。 卽已见佛。故皆内院。阿佛已下。福慧旣深。故见佛已。随卽增进品位。
求生净土(阿阿。中品下生。阿弥。中品中生。弥弥。中品上生。那陀。下品下生。谟陀。下中生。阿陀。中品上生。弥陀。上品下生。陀陀。上中生。那佛。疑城。谟佛。下品上生。阿佛。上品上生。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实报净土。佛佛。寂光净土。)
谱曰。言净土者。谓西方十万亿土之外。有世界名为极乐。现有阿弥陀佛。说法教化。彼佛因中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摄取众生。今已得果。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念念接引有缘念佛众生。生彼国土。恒受快乐。永不退转。但令闻而生信。至诚发愿者。则或观彼土依正。或念彼佛功德。或念彼佛法身。或持彼佛名号。皆得往生。不论若男若女。若僧若俗。若老若少。若智若愚。若善若恶。乃至若人若天。若鬼若畜。但具信愿行三。决得往生彼国。生彼国者。皆人天身。具金色相。莲华化生。相好毕备。永无三涂八难之苦。必阶一生补处之位。所以千经万论。极力赞劝。如华严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 卽得往生安乐刹。大乘入楞伽经偈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乃至宝积。般若。楞严。法华。起信论等。无不指归极乐。而大集贤护经。鼓音王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克实指归。终无二趣。又只此凡圣同居净土。便能横具上三净土。故虽凡夫带业。亦皆有分。而诸大菩萨。莫不同归也。 阿阿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故。阿弥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奉持戒品故。弥弥中品上生者。修行诸戒故。那陀下品下生者。具诸不善。至心称名故。谟陀下品中生者。有诸恶业。闻说佛威德。心不疑故。阿陀中品上生者。善根回向。同弥弥故。弥陀上品下生者。不谤大乘。发无上心故。陀陀上品中生者。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故。那佛疑城者。堕于疑悔。积集善根。虽希佛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谟佛下上品者。虽造恶法。得闻经名。能称佛名故。阿佛上品上生者。舍离惑业。随佛往生故。弥佛方便净土者。六根清净。离分段身故。陀佛实报净土者。定慧庄严。色心无尽故。佛佛寂光净土者。如智不二。寂照难思故。
第九增上慧学门竟
【第十藏教位次门(凡十六位)】
谱曰。藏教。谓经律论三藏教也。大小两乘。俱有三藏。而大乘经律论。不同声闻藏之条然各别。故今独指诠偏真者名为三藏教也。问。何不名小乘教耶。答。虽则正为声闻人说。于中亦明十二因缘。事六度等。具三乘法。不可偏名为小乘也。经名修多罗藏。如四阿含等。直诠戒定慧三学。律名毗柰耶藏。如四分。五分。根本。僧祇。十诵。善见。戒因缘。毗尼母等。正诠增上戒学。亦诠增上定学。论名阿毗昙藏。如大毗婆沙。及俱舍论等。亦诠增上定学。正诠增上慧学也。此教具有三乘位次。小乘十一。中乘唯一。大乘有四。发心不同。证果亦异。而同修析观。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杨叶止啼。化城暂息耳。
五停心(那那。那谟。谟谟。皆作法忏。阿阿。别相念。阿弥。总相念。弥弥。阿陀。皆暖位。弥陀。顶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见地。陀佛。初住。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用不净观。如九想八背舍等。二多嗔众生。用慈悲观。如四无量心等。三愚痴众生。用因缘观。谓观十二缘生。能破拨无因果。及断常等诸迷倒故。四著我众生。用析界观。谓观此身唯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所成。实无我我所故。有云。多障众生。用念佛观。谓念牟尼十号功德。以除罪障。如八念中念佛观等。五散乱众生。用数息观。如六妙门等。以要言之。于此五法之中。随用一法止住心过。令得调停。然后堪修念处正观。故名五停心观也。 那那等三。烦恼旣强。必犯诸过。故须作法。阿阿等六。心旣渐调。故阶贤位。那佛。则虽未断见。已邻发真。谟佛。则已得发真。犹存思惑。阿佛。则进阶修道。弥佛。则转入衍门。陀佛。则次第先见于空。佛佛。则回入如来愿海。
别相念(那那。那谟。谟谟。皆五停心。阿阿。总相念。阿弥。暖位。弥弥。阿陀。皆顶位。弥陀。忍位。陀陀。那佛。皆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初僧祇。)
谱曰。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色阴)。二观受是苦(受阴)。三观心无常(识阴)。四观法无我(想行二阴)。一切众生。于五阴中。横起常乐我净四倒。故先别相而观破之。身则三十六物。秽恶充满。受则一切所领。无非三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心则刹那生灭。但有名字。法则善恶无记。皆无主宰。皆不自在。以此四种念处。破除四倒。便可发真无漏也。 那那等三。烦恼未伏。故须再修助观。阿阿等九。例前可知。弥佛三果。陀佛四果者。生灭门中。已修正观。急求出苦。故不转入通别二门。佛佛初僧祇满者。于当教中。发大菩提心故。
总相念(那那。那谟。皆五停心。谟谟。别相念。阿阿。暖位。阿弥。顶位。弥弥。阿陀。皆忍位。弥陀。陀陀。皆世第一。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初僧祇。)
谱曰。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总于四境而修四观。用破四倒。令无余也。然那那等三。烦恼力强。仍须退修助观。及与别相。那佛初果者。观力稍深。故遇佛字。便得发真见道。陀佛辟支果者。定力稍胜。能侵习气也。(小乘外凡位竟)
暖位(那那。五停心。那谟。别相念。谟谟。总相念。阿阿。顶位。阿弥。忍位。弥弥。阿陀。皆世第一。弥陀。初果。陀陀。二果。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圆信。)
谱曰。善修四念处观。起四正勤。精进勇猛。除恶生善。谓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离散动过。缘四谛境而生似解。譬如钻木出火。火虽未发。暖相先现。故名暖位。此犹有退。故那那等仍行。弥陀证初果。陀陀证二果者。戒定力增。亦得断粗惑故。那佛。谟佛。亦仍初二果者。当教位中。更无他胜进故。佛佛圆信者。开权显实故。
顶位(那那。别相念。那谟。总相念。谟谟。暖位。阿阿。忍位。阿弥。世第一。弥弥。阿陀。皆初果。弥陀。二果。陀陀。三果。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圆信。)
谱曰。善修四如意足。能令定慧均等。观四谛境。转更分明。如登山顶。瞩了四方。故名顶位。言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谓希向慕乐禅定境界。而得禅定。二念如意足。谓专注不忘禅定境界。而得禅定。三进如意足。谓精进专求禅定境界。而得禅定。四慧如意足。亦名观如意足。亦名思惟如意足。谓观察思惟禅定境界。而得禅定。当知欲念进慧。是八定方便。所得禅定。名如意足。以其所愿皆得。能发神足诸通故也。此位不得久住。非进 卽退。退卽名为顶堕。余并如前可知。
忍位(阿阿。世第一。阿弥。初果。弥弥。阿陀。皆二果。弥陀。三果。陀陀。无烦天。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圆信。)
谱曰。于如意足中。五种善法增进成根。于四谛中。堪忍乐欲。永不退堕。故名忍位也。五善根者。一信根。信四谛理。能生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诸三昧等。然此信根。必依念处。若无信境。根何能生。二进根。信诸法故。倍策精进。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五慧根。念处之慧。为定所摄。以观自照。不从他知也。那那等不行者。不起恶故。陀陀无烦者。不得佛字。不能以金刚慧断微细惑。但能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天也。
世第一位(阿阿。初果。阿弥。二果。弥弥。阿陀。皆三果。弥陀。无烦天。陀陀。无热天。那佛。二果。谟佛。三果。阿佛。四果。弥佛。支佛果。陀佛。圆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修习五根。令更增长。能破恶障。无间必得发真无漏。于世间法。更无胜者。故名第一。言五力者。一信力。信四谛理。不为邪外诸疑所动。卽破疑障。二进力。观四谛理。心无间杂。未证不休。 卽破怠障。三念力。持四谛观。破边邪想。不令烦恼之所破坏。破忘念障。四定力。能于诸禅互无妨碍。破除欲界一切诸散。五慧力。徧破一切邪外等慧。及破一切见爱等执也。那佛二果等者。功超忍位故。佛佛上品上生者。本于秽土第一。今仗佛力。 卽于净土为第一故。(小乘内凡位竟)
初果须陀洹(阿阿。二果。阿弥。三果。弥弥。阿陀。皆无烦天。弥陀。无热天。陀陀。善见天。那佛。三果。谟佛。四果。阿佛。支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圆信。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五力破障。能发无漏八忍八智。证见生空所显真理。得七觉支。故名初果。梵语须陀洹。此翻预流。初预圣流故。亦翻入流。初入真谛法流故。亦翻逆流。已逆生死有流故。八忍八智者。观于欲界苦谛所有无漏定慧。若在无间道中。名苦法忍。若在解脱道中。名苦法智。观于色无色界苦谛。无间道中。名苦类忍。解脱道中。名苦类智。其余三谛。例此可知。以此一十六心。顿断三界分别所起烦恼种子。见一切法决定无我。亦无我所。 卽显真谛寂灭之理。分得无漏七种觉支。亦名七菩提分。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若心浮动。以除觉除身口之粗。以舍觉舍于观智。以定觉入禅。若心沈时。以精进择喜起之。念通两处也。旣见道已。安隐行于八正道中。重虑缘真。进断思惑。 卽名修道。乃历二果。三果。以阶第四无学果位。言八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无漏圣法。故名为正。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也。 阿佛成辟支果者。第七生时。值无佛世。能自断余惑故。弥佛成已办地者。悟无生门。必能 卽回心故。佛佛方便净土者。仗如来力。不沈空滞寂故。
二果斯陀含(阿阿。三果。阿弥。无烦天。弥弥。阿陀。皆无热天。弥陀。善见天。陀陀。善现天。那佛。四果。谟佛。支佛果。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圆十信。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于修道中。重虑缘真。进断欲界微细烦恼六品。止存三品。唯润一生。名第二果。梵语斯陀含。此翻一来。谓一来人中受生。卽断余惑。成无学也。谟佛成支佛果者。正一来时。值无佛世。能自觉悟故。阿佛已办等者。功德力深。虽证无为。不滞空寂故。
三果阿那含(阿阿。无烦天。阿弥。无热天。弥弥。阿陀。皆善见天。弥陀。善现天。陀陀。色究竟天。那佛。四果。谟佛。已办地。阿佛。支佛地。弥佛。菩萨地。陀佛。圆十信。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断尽欲界烦恼。名第三果。梵语阿那含。此翻不来。谓永不来欲界受生。卽于色无色界进断余惑。成无学也。谟佛已办等者。旣不受欲界身。卽无成独觉义。而功德力深。又不沈空滞寂。故得密入衍门也。
四果阿罗汉(那佛。谟佛。皆师子奋迅三昧。阿佛。超越三昧。弥佛。圆十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十住。)
谱曰。断尽三界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无学道。名第四果。梵语阿罗汉。此翻杀贼。亦翻应供。亦翻无生。亦翻应真。亦翻至真。此是定性声闻。沈空滞寂。故阿阿等皆不复行。那佛。谟佛。仅入熏禅。阿佛。仅入修禅。远作出真入俗之阶。弥佛。则开权显实。成按位妙。陀佛。则仗佛慈光。得意生身。佛佛。亦开权显实。成胜进妙也。(小乘圣位竟。已上小乘共十一位竟)
中乘辟支佛果。(那佛。谟佛。皆超越三昧。阿佛。弥佛。皆圆十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十住。)
谱曰。若于佛及善知识所。闻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法门。身毛为竖。涕泪交流。卽发中乘善根。多作福。多供佛。多闻法。极少四生。极多百劫。卽证辟支佛果。以根利故。不立分果。以因深故。兼侵余习。或出无佛世。自悟真理。而为世福田。或出有佛世。乐独善寂。而罕与法会。又初果第七生时。二果一受生时。设不值佛。必证涅槃。虽是声闻种性。亦得名独觉也。此是定性辟支。故阿阿等亦皆不行。唯较四果似小胜耳。(中乘唯一位竟)
大乘初阿僧祇满(阿阿。阿弥。弥弥。皆二僧祇。阿陀。弥陀。陀陀。皆三僧祇。那佛。二僧祇。谟佛。三僧祇。阿佛。见地。弥佛。菩萨地。陀佛。十回向。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菩萨从初发四弘誓以来。广行六度利他妙行。积集功德智慧二种资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历无数劫。精勤勇猛。不念疲劳。名为初僧祇满。若据教门权说。仅在四念处位。未得暖法。故阿阿等三。及与那佛。则入二只。阿陀等三。及与谟佛。则入三祇。若据大论破斥。决非具足三毒。能集佛法。故阿佛便登见地。弥佛登菩萨地。若据瑜伽。唯识。则资粮位满。故陀佛应同十向。若闻阿弥陀佛大愿庄严。则速证无生法忍。故佛佛上品上生也。
二阿僧祇满(阿阿。阿弥。弥弥。皆三僧祇。阿陀。弥陀。陀陀。皆见地。那佛。三僧祇。谟佛。见地。阿佛。菩萨地。弥佛。十回向。陀佛。不动地。佛佛。圆十住)
谱曰。从初只后。更修福慧。供佛。利生。心无厌足。历无数劫。得蒙诸佛现前授记。名为二僧祇满。若据权说。仅在暖位。故阿阿等三。及与那佛。止入三祇。若据大乘。则倍胜初只。故阿陀等三。及与谟佛。便登见地。阿佛。便是九菩萨地。弥佛。便同十向满足。若据地论唯识论等。则入无功用道。故陀佛登不动地。若开权显实。则能八相成道。故佛佛登圆住也。
三阿僧祇满(阿阿。初地。阿弥。二地。弥弥。三地。阿陀。四地。弥陀。五地。陀陀。六地。那佛。六地。谟佛。七地。阿佛。八地。弥佛。九地。陀佛。圆十住。佛佛。藏佛果)
谱曰。从得记后。更复上弘下化。广集福慧。经无数劫。功行圆成。名为三僧祇满。于权教中。更无可升进处。而藏教佛果。实皆满分二种法身示现。决非三祇伏惑所成。故阿阿等九。仅可借阶别地。唯陀佛。则定慧庄严。堪成圆住。若佛佛。则圆住愿力。示成八相于凡居也。
藏教佛果(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赠三。弥佛。通佛地。陀佛。别妙觉。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三祇行满。示现从兜率天降神处胎。乃至出家修道。菩提树下结加趺坐。顿发无漏三十四心。顿断正使习气俱尽。得一切智。具足三明。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转法轮。度脱一切。名为藏教佛果。此则或是圆极果位。大悲设化。或是别地圆住。乘愿应机。为钝根人。施此巧方便耳。旣示佛果。若仍升入菩萨位中。则破坏俗谛。亦无以显三身一体之义。故阿阿乃至阿佛。皆可赠而不可行也。且此树下生身。名为境本定身。是故三乘利根。 卽见其为如须弥山。菩萨大士。旣见其为刹尘相海。如来种性。卽见其为实相法身。今弥佛通佛地者。卽劣应而胜应也。陀佛别妙觉者。卽应化而实报也。佛佛圆妙觉者。 卽报化而法身也。(大乘四位竟) 第十藏教位次门竟
【十一通教位次门(凡十位)】
谱曰。通前通后。名为通教。直明因缘生法。当体卽空。利根之人。旣见卽空。便见不空。不空乃是中道实相。则受别圆来接。故名通后。若钝根人。但见于空。则观慧虽巧。终归灰断。故名通前。又三乘之人。同皆体色入空。故名通教。此教无别部帙。但诸大乘经中。有明三乘共得道者。 卽是同禀此教。故有三乘共十地也。
初干慧地。(那那。那谟。谟谟。皆取相忏。阿阿。性地。阿弥。八人地。弥弥。阿陀。皆见地。弥陀。薄地。陀陀。离欲地。那佛。八人地。谟佛。见地。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菩萨扡。佛佛。圆十信。)
谱曰。观身受心法。悉皆如幻如梦。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而智慧深利。故名干慧。乃外凡观行位也。那那等三。惑染旣强。须修五悔。阿阿等六。善法旣集。应阶上地。那佛。犹未断见。故居八人。谟佛。见断思存。故登见地。阿佛。则三界惑尽。弥佛。则习亦稍侵。陀佛。则道观双流。佛佛。则开权显实也。 问。前于体空观中。则佛佛便登佛地。今于干慧地中。乃佛佛仅成圆信。何耶。答。前表一念不生。 卽如如佛。乃不落阶级义。今表从因至果。事非一蹴。乃化道仪轨义。然克论通教佛相。未说断迷中惑。亦只与圆信齐耳。
二性地(那那。那谟。谟谟。皆无生忏。阿阿。八人地。阿弥。见地。弥弥。阿陀。皆薄地。弥陀。离欲地。陀陀。已办地。那佛。见地。谟佛。薄地。阿佛。支佛地。弥佛。菩萨地。陀佛。十住。佛佛。圆信。)
谱曰。无生理观。能发暖等四种善根。得相似无漏性水。故名性地。乃内凡似解位也。那那等三。烦恼未断。须无生忏。以拔罪根。阿阿以去。胜前一筹。例则可解。陀佛别十住者。转入次第门故。
三八人地(阿阿。见地。阿弥。薄地。弥弥。阿陀。皆离欲地。弥陀。已办地。陀陀。支佛地。那佛。薄地。谟佛。离欲地。阿佛。十回向。弥佛。初欢喜地。陀佛。圆十信。佛佛。圆十住。)
谱曰。人者。忍也。见道共有一十六心。所谓八忍八智。今于无间三昧之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地也。一切烦恼不复现前。故那那等三。俱永不行。阿佛十回向者。按位接入别故。弥佛欢喜地者。胜进接入别故。陀佛圆信者。按位接入圆故。佛佛圆住者。胜进接入圆故。上根三地四地被接。此之谓也。
四见地(阿阿。薄地。阿弥。离欲地。弥弥。阿陀。皆已办地。弥陀。支佛地。陀陀。菩萨地。那佛。离欲地。谟佛。已办地。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十信。佛佛。圆十住。)
谱曰。八智具足见真空理。断尽见惑种子。故名见地。
五薄地(阿阿。离欲地。阿弥。已办地。弥弥。阿陀。皆支佛地。弥陀。菩萨地。陀陀。灌顶住。那佛。已办地。谟佛。支佛地。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已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烦恼渐薄。故名薄地。陀陀十住者。已过九菩萨地故。阿佛十向等者。所谓中根五地六地被接也。
六离欲地(阿阿。已办地。阿弥。支佛地。弥弥。阿陀。皆菩萨地。弥陀。灌顶住。陀陀。初行。那佛。支佛地。谟佛。菩萨地。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已尽欲界思惑。进断上八地思。名离欲地也。
七已办地(阿阿。支佛地。阿弥。菩萨地。弥弥。阿陀。皆灌顶住。弥陀。初行。陀陀。二行。那佛。菩萨地。谟佛。灌顶住。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已断三界惑尽。成阿罗汉。故名已办地也。声闻则从此止而不前。菩萨则从此过而不住。阿佛亦十向等者。所谓下根七地八地被接也。
八辟支佛地(阿阿。菩萨地。阿弥。灌顶住。弥弥。阿陀。皆初行。弥陀。二行。陀陀。三行。那佛。灌顶住。谟佛。初行。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旣断正使。又侵余习。中乘根性。止此不前。故名辟支佛地。菩萨亦不取证也。
九菩萨地(阿阿。十住。阿弥。初行。弥弥。阿陀。皆二行。弥陀。三行。陀陀。四行。那佛。初行。谟佛。二行。阿佛。欢喜地。弥佛。圆信。陀佛。圆住。佛佛。十佛地。)
谱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与二乘异。虽观诸法空。而勤修化道。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故名菩萨地也。此地永超二乘境界。所以不复论接。但阿佛。则创舍法执。故登初地。弥佛。则善观中道。故成圆信。陀佛。则定慧庄严。故阶圆住。佛佛。则示成八相。故为佛地也。
十佛地(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赠三。弥佛。赠四。陀佛。别妙觉。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菩萨为众生故。誓愿扶习润生。若机缘已熟。卽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示成无上菩提。具足一切佛法。或见在菩提树下。具相庄严。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或见在色究竟天。现高大身。化身千百亿。满三千界。然亦并是法身所垂应化。非谓通教菩萨。但观 卽空。能成此妙果也。余如藏教佛果中说。 十一通教位次门竟。
选佛谱卷第五(终)
【选佛谱卷第六】
【十二别教位次门(凡五十二位)】
谱曰。行人先信中道佛性。然后次第修行三观以克证之。此是独菩萨法。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所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教则独被菩萨。理则隔历三谛。智则三智次第。断则三惑前后。行则五行差别。位则位不相收。因则一因迥出。果则一果不融。)由修次第三观。故有外凡十信。内凡三贤三十位。及以十地圣位差别。幷后等觉。妙觉。总成五十二位因果法门。从浅阶深。不相融摄也。
初信心(那那。那谟。谟谟。皆五停心。阿阿。二念心。阿弥。三精进心。弥弥。阿陀。皆四慧心。弥陀。五定心。陀陀。不退心。那佛。五定心。谟佛。六不退心。阿佛。发心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闻说因缘假名。无量四谛。及中道佛性。常住三宝之理。随顺不疑。名为信心。那那等三。烦恼障重。须修助道。故借用三藏五停心也。阿阿以下。如次升进。阿佛登初住者。于本教中。虽无顿超之义。亦有渐超义故。弥佛圆五品者。按位转入故。陀佛圆十信者。开粗成妙故。佛佛上品上生者。旣信大乘。又承佛力。必速悟无生法忍故。
二念心(那那。那谟。皆五停心。谟谟。初信心。阿阿。三精进心。阿弥。四慧心。弥弥。阿陀。皆五定心。弥陀。不退心。陀陀。护法心。那佛。六不退心。谟佛。七心。阿佛。治地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旣信佛性。忆念不忘。发菩提心。披弘誓铠。名为念心。
三精进心(那那。五停心。那谟。初信心。谟谟。二念心。阿阿。四慧心。阿弥。五定心。弥弥。阿陀。皆六不退心。弥陀。护法心。陀陀。回向心。那佛。七护法心。谟佛。八心。阿佛。修行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旣发大心。勤修止观。名精进心。
四慧心(那那。初信心。那谟。二念心。谟谟。精进心。阿阿。五定心。阿弥。不退心。弥弥。阿陀。皆七护法心。弥陀。回向心。陀陀。九戒心。那佛。八回向心。谟佛。九心。阿佛。生贵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旣修止观。卽以止观次第破惑。故名慧心。
五定心(那那。二念心。那谟。三精进心。谟谟。四慧心。阿阿。六不退心。阿弥。护法心。弥弥。阿陀。皆八回向心。弥陀。九戒心。陀陀。十愿心。那佛。九戒心。谟佛。十愿心。阿佛。五方便具足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虽以观慧破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譬如金鎞。去膜护珠。故名定心。
六不退心(那那。四慧心。谟谟。五定心。阿阿。七心。阿弥。八心。弥弥。阿陀。皆九心。弥陀。十心。陀陀。初住。那佛。十心。谟佛。初住。阿佛。六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于定心中。如次修行三十七品。令其调适。能伏烦恼。名不退心。然犹未证三种不退。但较前五心稍坚固耳。故那谟相杂。虽可不行。而那那纯见。谟谟纯爱。犹未能永伏也。
七护法心(那那。五心。谟谟。六心。阿阿。八心。阿弥。九心。弥弥。阿陀。皆十心。弥陀。初住。陀陀。二住。那佛。初住。谟佛。二住。阿佛。七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善修助道。以事扶理。令观慧法。保持不失。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那那。六心。谟谟。七心。阿阿。九心。阿弥。十心。弥弥。阿陀。皆初发心住。弥陀。二住。陀陀。三住。那佛。二住。谟佛。三住。阿佛。八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乍得轻安。不生增上慢心。明识次位。善能回因向果。名回向心。
九戒心(那那。七心。谟谟。八心。阿阿。十心。阿弥。初发心住。弥弥。阿陀。皆二治地住。弥陀。三修行住。陀陀。生贵住。那佛。修行住。谟佛。四生贵住。阿佛。九住。弥佛。圆五品。陀佛。圆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能于强輭二魔。安忍不动。防非止过。护净善根。名为戒心。
十愿心(那那。八心。谟谟。九心。阿阿。初住。阿弥。二住。弥弥。阿陀。皆三住。弥陀。四住。陀陀。五住。那佛。四住。谟佛。五住。阿佛。十住。弥佛。圆信。陀佛。上中生。佛佛。上上生。)
谱曰。不著有漏似道法爱。则不随禅受生。但观可化众生之处。随愿往生。故名愿心。(外凡位竟)
初发心住(那那。无生忏。阿阿。二住。阿弥。三住。弥弥。阿陀。皆四住。弥陀。五住。陀陀。六住。那佛。五住。谟佛。六住。阿佛。初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十住。)
谱曰。菩萨于多劫中。修行信心。已得成就。能断分别我见。及从分别所起恶烦恼业。创见真空寂灭之理。悯物昏迷。常怀济度。名发心住。此卽内凡三十心中最初心也。此心旣发。便与须陀洹果。及见地齐。何故尚须无生忏耶。良由菩萨化物心重。自行则轻。不务断结。从十信心。 卽便出假。旣出假后。遇大违缘。则分别心生。退菩提愿。如舍利弗。往昔已曾得六住心。由婆罗门乞眼因缘。舍其大愿。还趋小果。是故六住已前。烦惑未尽。犹得有退转义。那那须修无生忏也。阿阿等八。按位渐进。如常可知。阿佛亦得渐超。故阶初行。弥佛按位可接。故成圆信。陀佛归方便净。永离退缘。佛佛开粗显妙。亦是胜进接也。(从净土来者。不行那那。下五位准知。)
二治地住(那那。无生忏。阿阿。三住。阿弥。四住。弥弥。阿陀。皆五住。弥陀。六住。陀陀。七住。那佛。六住。谟佛。七住。阿佛。二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常随空心。净诸法门。名治地住。准位应同斯陀含向。
三修行住(那那。无生忏。阿阿。四住。阿弥。五住。弥弥。阿陀。皆六住。弥陀。七住。陀陀。八住。那佛。七住。谟佛。八住。阿佛。三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长养众善。名修行住。准位应同斯陀含果。
四生贵住(那那。无生忏。阿阿。五住。阿弥。六住。弥弥。阿陀。皆七住。弥陀。八住。陀陀。九住。那佛。八住。谟佛。九住。阿佛。四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生在佛家。种性清净。名生贵住。准位应同阿那含向。
五方便具足住(那那。无生忏。阿阿。六住。阿弥。七住。弥弥。阿陀。皆八住。弥陀。九住。陀陀。十住。那佛。九住。谟佛。十住。阿佛。五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多习无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准位应同阿那含果。
六正心住(那那。无生忏。阿阿。七住。阿弥。八住。弥弥。阿陀。皆九住。弥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谟佛。初行。阿佛。六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成就第六般若法门。名正心住。准位应同阿罗汉向。
七不退住(阿阿。八住。阿弥。九住。弥弥。阿陀。皆十住。弥陀。初行。陀陀。二行。那佛。初行。谟佛。二行。阿佛。七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名不退住。准位应同阿罗汉果。已办地也。
八童真住(阿阿。九住。阿弥。十住。弥弥。阿陀。皆初行。弥陀。二行。陀陀。三行。那佛。二行。谟佛。三行。阿佛。八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不以邪倒破菩提心。离诸过失。名童真住。准位应同辟支佛地。能侵习也。
九法王子住(阿阿。十住。阿弥。初行。弥弥。阿陀。皆二行。弥陀。三行。陀陀。四行。那佛。三行。谟佛。四行。阿佛。九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佛为法王。今从佛法生解。当绍佛位。名法王子。应同通教菩萨地也。
十灌顶住(阿阿。初行。阿弥。二行。弥弥。阿陀。皆三行。弥陀。四行。陀陀。五行。那佛。四行。谟佛。五行。阿佛。十行。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住。)
谱曰。旣绍佛种。必受佛职。名灌顶住。界内尘沙惑尽。俗谛理明。堪作人天师导故。(初贤十住位竟)
初欢喜行(阿阿。二行。阿弥。三行。弥弥。阿陀。皆四行。弥陀。五行。陀陀。六行。那佛。五行。谟佛。六行。阿佛。初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从空入假。徧学一切出世法门。尽行诸佛所有善行。故名十行。欢喜行者。卽是施波罗密增上。能生自他欢喜心故。 弥佛卽生方便净者。不离佛故。陀佛圆住者。胜进接故。佛佛圆行者。开粗成妙故。下皆准知。
二饶益行(阿阿。三行。阿弥。四行。弥弥。阿陀。皆五行。弥陀。六行。陀陀。七行。那佛。六行。谟佛。七行。阿佛。二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饶益行者。戒波罗密增上。灭恶生善。摄化众生。令其得法利故。
三无嗔恨行(阿阿。四行。阿弥。五行。弥弥。阿陀。皆六行。弥陀。七行。陀陀。八行。那佛。七行。谟佛。八行。阿佛。三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无嗔恨行。亦名无违逆行。忍波罗密增上。不生嫌恚。常有谦恭故。
四无尽行(阿阿。五行。阿弥。六行。弥弥。阿陀。皆七行。弥陀。八行。陀陀。九行。那佛。八行。谟佛。九行。阿佛。四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无尽行。亦名无屈挠行。精进波罗密增上。功德无尽。无能屈伏令阻挠故。
五离痴乱行(阿阿。六行。阿弥。七行。弥弥。阿陀。皆八行。弥陀。九行。陀陀。十行。那佛。九行。谟佛。十行。阿佛。五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离痴乱者。禅波罗密增上。有慧故无痴。有定故无乱也。
六善现行(阿阿。七行。阿弥。八行。弥弥。阿陀。皆九行。弥陀。十行。陀陀。初向。那佛。十行。谟佛。初向。阿佛。六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善现行者。般若波罗密增上。生生常在诸佛会中。于一切法皆明了故。
七无著行(阿阿。八行。阿弥。九行。弥弥。阿陀。皆十行。弥陀。初向。陀陀。二向。那佛。初向。谟佛。二向。阿佛。七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无著行者。方便波罗密增上。于生死涅槃二边。皆不著故。
八尊重行(阿阿。九行。阿弥。十行。弥弥。阿陀。皆初向。弥陀。二向。陀陀。三向。那佛。二向。谟佛。三向。阿佛。八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尊重行。亦名难得行。愿波罗密增上。所有善根。最为尊重。极难得故。
九善法行(阿阿。十行。阿弥。初向。弥弥。阿陀。皆二向。弥陀。三向。陀陀。四向。那佛。三向。谟佛。四向。阿佛。九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善法行者。力波罗密增上。说法授人。成物轨则故也。
十真实行(阿阿。初向。阿弥。二向。弥弥。阿陀。皆三向。弥陀。四向。陀陀。五向。那佛。四向。谟佛。五向。阿佛。十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真实行者。智波罗密增上。照一切法。非如非异。得悟真实性故。(中贤十行位竟)
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阿阿。二向。阿弥。三向。弥弥。阿陀。皆四向。弥陀。五向。陀陀。六向。那佛。五向。谟佛。六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十住入空。十行入假。回此二边。以向中道。名为十回向也。由不住空。故名救护众生。由不住有。故名离众生相。双遣二边。正观中道。故常行六道。不受六道诸果报苦。虽不实受。示同有受。非诸凡夫外道及二乘人所能测也。 阿佛圆信者。得相似中观故。亦是按位接故。 弥佛方便者。恒净佛国土故。亦仍不离佛故。 陀佛圆住者。仍是胜进接故。 佛佛圆向者。亦开粗成妙故。下皆准知。
二不坏回向(阿阿。三向。阿弥。四向。弥弥。阿陀。皆五向。弥陀。六向。陀陀。七向。那佛。六向。谟佛。七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空有二边。并皆可坏。由修中观。似解分明。故名不坏也。
三等一切佛回向(阿阿。四向。阿弥。五向。弥弥。阿陀。皆九向。弥陀。七向。陀陀。八向。那佛。七向。谟佛。八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三世佛法。一切时行。故名等一切佛也。
四至一切处回向(阿阿。五向。阿弥。六向。弥弥。阿陀。皆七向。弥陀。八向。陀陀。九向。那佛。八向。谟佛。九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以大愿力。普入一切国土。供养一切诸佛。故名至一切处。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阿阿。六向。阿弥。七向。弥弥。阿陀。皆八向。弥陀。九向。陀陀。十向。那佛。九向。谟佛。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以常住法。授与前人。故名无尽功德藏也。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阿阿。七向。阿弥。八向。弥弥。阿陀。皆九向。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行一切善。普皆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更无二趣。故名随顺平等善根。 陀陀。谟佛。亦皆十向者。于教道中。未得出世正慧。更无可胜进故。下诸位中。准此应知。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阿阿。八向。阿弥。九向。弥弥。阿陀。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观诸众生所有善恶。一相无二。皆顺实相。故名随顺等观一切。
八真如相回向(阿阿。九向。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不得二相。故名真如相也。
九无缚解脱回向(阿阿。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那佛。皆十向。谟佛。初地。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照了三世诸法。非有非空。本无缚著。故名无缚解脱也。 谟佛初地者。于教道中。而入证道。虽有佛慧。仍带权故。次位那佛。准此应知。
十法界无量回向(阿阿。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皆方便净土。那佛。初地。谟佛。二地。阿佛。方便净土。弥佛。圆住。陀佛。圆行。佛佛。圆向。)
谱曰。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故名法界无量也。 阿阿等六。皆方便净土者。缘修已极。功不唐捐。旣未发中道佛慧。必归有余国故。(上贤十向位竟。 已上内凡三十心竟 。)
初欢喜地(阿陀。二地。弥陀。三地。陀陀。四地。那佛。三地。谟佛。四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出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有情。名之为地。初欢喜地者。初破无明。证真中道。舍异生性。入同生性。故大乐欢喜也。分得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初入实报无障碍土。能于百佛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利益群品。故云证道同圆。今约教门。故阿阿等散善不行。唯阿陀等三。名为定善。及那佛。谟佛。可以渐增品位。若阿佛。则按位便同圆住。弥佛。陀佛。则胜进便成圆行圆向。至于佛佛。则开粗显妙。 卽为圆地也。下皆准知。
二离垢地(阿陀。三地。弥陀。四地。陀陀。五地。那佛。四地。谟佛。五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以正无相入众生界。具净尸罗。远离起微细犯诸烦恼垢。名离垢地也。此地能于千佛世界示现作佛。自此以下。地地培胜。具如华严十地品说。
三发光地(阿陀。四地。弥陀。五地。陀陀。六地。那佛。五地。谟佛。六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明。名发光地也。
四焰慧地(阿陀。五地。弥陀。六地。陀陀。七地。那佛。六地。谟佛。七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名焰慧地也。
五难胜地(阿陀。六地。弥陀。七地。陀陀。八地。那佛。七地。谟佛。八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名难胜地也。
六现前地(阿陀。七地。弥陀。八地。陀陀。九地。那佛。八地。谟佛。九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名现前地也。
七远行地(弥陀。八地。陀陀。九地。那佛。八地。谟佛。九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及出世间二乘道故。名远行地也。 阿陀不行者。依教道中。八地真无生法忍最难阶故。
八不动地(弥陀。九地。陀陀。十地。那佛。九地。谟佛。十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也。
九善慧地(弥陀。十地。陀陀。等觉。那佛。十地。谟佛。等觉。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徧十方善说法故。名善慧地也。
十法云地(弥陀。陀陀。皆等觉。那佛。等觉。谟佛。圆住。阿佛。圆行。弥佛。圆向。陀佛。圆地。佛佛。圆等觉。)
谱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充满法身。故名法云地也。陀陀亦等觉者。于教道中无可进故。
等觉菩萨(那佛。谟佛。皆圆行。阿佛。圆向。弥佛。圆地。陀佛。别妙觉佛。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已名为佛。若望妙觉。犹名菩萨。故称等觉也。于教道中。更无可进。故弥陀等亦皆不行。须遇佛字。方得开显增进耳。陀佛成别佛者。应界外机。示圆满报。徧坐尘刹道场故。佛佛成圆佛者。尽无明源。显究竟觉。不异圆家十行故。
别教妙觉佛位(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赠三。弥佛。赠四。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翛然无累。寂而常照。所证真如。名为法身。所转四智相应心品。及无垢识所变无漏身土。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自受用报身。为地上菩萨。示坐莲华台藏世界。现有刹尘相好庄严。名胜应身。亦名他受用报身。但由平等性智之力。令其得见。不须别起成事化故。为地前菩萨。及利根三乘。示现色究竟天最高大身。名带劣胜应身。亦名大化身。从成所作智所示现故。为钝根三乘。及博地凡夫。示现菩提树下父母所生之身。名劣应身。亦名千百亿化身。为一切异生。示现种种杂趣殊形。名随类化身。此二亦皆成所作智所示现故。当知四十二品无明未尽。未得圆满无上菩提。终不得名妙觉极果。但以别教被钝根故。仅说无明止十二品。遂计断十二品无明。便成妙觉。然此妙觉。必是圆妙觉位之所示现。故于此位。再得陀佛。便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矣。况更得佛佛耶。 十二别教位次门竟 。
【十三圆教位次门(凡八位)】
谱曰。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一切因缘所生法。无不卽空假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是为圆妙。举一卽三。言三卽一。三一相卽。无有缺减。是为圆满。由有理具三千。方有事造三千。由观事造三千。 卽显理具三千。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是为圆足。迷之不减。悟之不增。当下圆成。体非渐证。是为圆顿。故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前三教人。乃至一切众生。从来不出此理性中。但由日用不知。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一觉此理。则如演若歇狂。本头如故。翳病旣尽。华处全空。故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以此圆解历一切法。则一切法无不皆圆。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况前三教。本是为实所施之权。岂不一一皆圆妙耶。古人所以简偏圆者。正是简情。原非简法。若谓有法独圆。则必更有不圆之法与之为对。旣有对待。便是不妙。不满。不足。何能独顿。故知末世谈圆。有名无义久矣。问。旣云圆顿圆足。何容更立位次。答。若执定无位次。亦非圆足圆顿。以不具足因果修证法故。以不得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之妙体故。所以欲达圆宗。须明六 卽。谓始终迷悟。故言六。一性无殊。故言卽。不变随缘。故言六。随缘不变。故言卽。全性起逆顺两修。故言六。全逆顺两修皆在性。故言卽。知六而不知卽。必生退屈。知卽而不知六。必生上慢。又设不知 卽。则依何有六。设不知六。则卽何所卽。故六卽义。双照性修事理圣凡迷悟因果。无不圆也。然理卽在迷。众生本证。由闻名字。乃修圆顿妙观。故须五品观成。方阶圆位。又以分证位长。略分为六。所谓住。行。向。地。及以等觉。金刚后心。至于妙觉极果。乃是诸教之所同归。 卽位次而非位次。不应列入因位中矣。问。果位若不列入因位。则前三教佛果。何以各列因位后耶。答。前三佛位。各约当教。假名为果。若望圆位。则总属因故也。
圆五品位(那那。那谟。谟谟。皆无生忏。阿陀。弥陀。陀陀。皆圆十信。那佛。上品中生。谟佛。上品上生。阿佛。圆十住。弥佛。圆十行。陀佛。圆十向。佛佛。圆十地。)
谱曰。言外凡五品观行卽佛者。依法华经立。一随喜品。谓随顺妙法。庆己庆他。二读诵品。谓受持文义。以资理观。如膏助火。愈益其明。三讲说品。谓理观转胜。弘誓熏心。导利前人。化功归己。四兼行六度。谓理观旣熟。傍兼事行。能令少施功德与虚空等。持戒等亦复如是。五正行六度。谓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此五品位。分作三心。谓初二品。名为初心。任运能感同居净土中品下生。第三。第四。名为中心。任运能感中品中生。第五一品。名为后心。任运能感中品上生。然非胜进之旨。故不列之。那那等三无生忏者。若在观行之中。自能圆伏五住烦恼。或时出观。未免现起烦恼。故须观罪实相也。阿弥等三不行。唯行阿陀等三者。须藉定善。方可净六根故。那佛上品中生者。已能善解义趣。又承化佛授手故。谟佛上品上生者。已能读诵修行。又得佛光迎接故。阿佛圆住者。妙观力强。径入阿字门故。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者。圆人善超。一生能顿入故。
圆十信位(阿阿。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方便。阿佛。圆十住。弥佛。圆十行。陀佛。圆十向。佛佛。圆十地。)
谱曰。言内凡十信相似卽佛者。谓善修平等法界。卽成信心。善修慈悲誓愿。卽成念心。善修圆妙止观。成精进心。善破三惑。卽成慧心。善知通塞。卽成定心。善调圆妙道品。成不退心。善修助道。成护法心。善知次位。成回向心。善修安忍。 卽成戒心。善修无著。卽成愿心。此与别教十心。名虽是同。义则永异。别教用生灭观。从假入空。仅伏见思烦恼。圆教用妙三观。直观法性。圆伏无明。发相似解。于初信心。任运先断见惑。至七心时。三界思尽。与四果齐。八九十心。圆断界内界外尘沙。虽断见思尘沙皆尽。非本所期。不以为喜。何以故。本意唯欲断无明入佛住故。譬如冶铁。意在成器。粗垢先落。未遂本期。不生喜也。此十信位。亦分三心。从初至七。同别七住。皆名初心。任运能感同居净土上品下生。八心。九心。拟同别教十住十行。名为中心。任运能感上品中生。第十愿心。拟同别十回向。名为后心。任运能感上品上生。然亦未名胜进。故不列之。阿阿等八。皆方便净土者。十信满心。若未发真。必归界外有余国故。阿佛等四。仅与五品同者。五品亦云 卽十信故。
圆十住位(阿阿。阿弥。弥弥。皆圆十行。阿陀。弥陀。陀陀。皆圆十向。那佛。圆十行。谟佛。圆十向。阿佛。圆十地。弥佛。圆等觉。陀佛。金刚心。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言分证卽佛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四十一圣位也。有谓顿悟卽佛。无复位次之殊。又谓顿悟初心。卽是究竟圆极。而有四十二位者。是化钝根。方便立浅深之名。又有谓初顿悟至十住。 卽是十地。而说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是重说耳。智者大师判云。诸解悉是偏取。然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辨浅深。旣得论悟与不悟。何妨论于浅深。究竟大乘。无过华严。大集。般若。法华。涅槃。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菩萨行位。终自炳然。大论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论诸次位。非徒臆说 。(文)今依此义。故于分证佛中。仍分住。行。向。地。等觉之殊也。问。旣分四十一位。何不广列。如别教耶。答。为破行向地为重说。故须略明阶次。为显圆人善超。一念便能开示悟入。不同别教历别艰辛。故不须广列也。今先明十住者。初发心住。乃至十灌顶住。名不异别。义亦永殊。别教用无生观。初住断见。七住尽思。十住仅断界内尘沙。今用圆妙一心三观。直断一品无明而入初住。 卽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与别教欢喜地齐。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文)慧身。卽般若德。了因慧心开发也。妙法身。 卽法身德。正因理心开发也。应一切。卽解脱德。缘因善心开发也。如此三身三德发得本有。故名初发心住。次从二住以去。各断一品无明。各增一分三德。乃至十住。便齐别教十法云地。譬如月体虽无增减。而黑相渐减。则白光渐增也。
圆十行位(阿阿。阿弥。弥弥。那佛。皆圆十向。阿陀。弥陀。陀陀。皆圆向赠一掷。谟佛。圆向赠一。阿佛。圆十地。弥佛。圆等觉。陀佛。金刚后心。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从十住后。更断十品无明。成十行位。名亦与别教同。然初欢喜行。卽与别等觉齐。二饶益行。卽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所有智断。并非别教行人所知。以别教教道仅说十二品无明故。然亦应知别教圆满报佛。决非局在圆教二行。必是圆妙觉佛之所示现。故须开迹显本也。问。阿陀等四。何不径登圆地。乃仅圆向赠一耶。答。地法尊胜。故须阿佛。乃能登之。如大佛顶经。于十回向后心。更明四种妙圆加行。 卽此意也。
圆十回向位(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圆十地。弥佛。圆等觉。陀佛。金刚心。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名亦与别教同。但须十行之后。更破十品无明。乃成十回向也。
圆十地位(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圆等觉。弥佛。金刚心。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十回向后。更破一品无明。乃成十地。故名虽亦同别地。而智断则永异矣。阿佛方阶等觉者。自十地望之。已如佛故。
圆等觉位(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金刚后心。弥佛。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十地后心。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于变易生死海中。唯余一生。故名一生所系菩萨。 阿佛金刚后心者。入重玄门。徧修普贤行愿海故。
金刚后心(阿阿。阿弥。弥弥。那佛。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谟佛。皆赠二。阿佛。弥佛。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等觉位中。更开出金刚后心者。大佛顶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智者大师净名疏云。圆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习气微薄。直至最后金刚喻定。断余微习。方得究尽本来妙觉明体。而成无上道也。问。旣云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何以阿佛 卽登究竟妙觉。答。大佛顶经又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是乃超信住。行。向。十地。等觉。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由是观之。则金刚后心。欲入妙觉。特一间耳。纵历千万亿劫。何异弹指顷耶。 十三圆教位次门竟。
【十四净土横超门(凡十三位)】
谱曰。佛土有四。一者凡圣同居土。若是五浊重者所感。则杂有四恶趣苦。名之为秽。如娑婆世界等。若复五浊轻者所感。则纯是人天善侣。名之为净。如西方极乐等。二者方便有余土。若从析空拙度得生。则沈空滞寂。名之为秽。若从体空巧度得生。则见佛闻法。名之为净。三者实报庄严土。若从次第三观所感。则虽证道同圆。而无明习重。智慧稍钝。名之为秽。若从一心三观所感。则虽法界无别。而无明习轻。智慧猛利。名之为净。四者常寂光土。若约别教。则仅断十二品无明所显。未尽法源。名之为秽。若约圆教。则是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所显。究尽体性。名之为净。然此四土。有竖有横。若以自修行力。断尽见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断尽尘沙。兼破无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实报。断尽无明。方出同居方便实报而入寂光。 卽名为竖。若仗阿弥陀佛愿力。未断见思。卽能出娑婆秽。生极乐净。旣生极乐。卽于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不必舍身受身。然后证入。故名为横也。约四教分别者。藏教析空观成。出同居秽。入方便秽。不能生同居净。况生方便净耶。通教体空观成。出同居秽。入方便净。然不能于未断惑前生同居净。别教知有他方佛国。十信位中。若能发愿往生。 卽生同居净土。若不发愿。仍不得生。十住。行。向。能生方便净土。十地等觉。仅能生实报秽。教道妙觉。仅能证寂光秽。圆教五品观位。若能发愿。任运感同居净土中三品生。若不发愿。则未必生。圆十信位。若能发愿。任运感同居土上三品生。 卽便横证方便净土。旣悟无生。亦卽横证实报寂光二种净土。若不发愿。须至七信。方任运生方便净土。唯初住以上。无论发愿与否。任运分证实报寂光两种净耳。是故设依自修行力。则四教并名竖入。唯依阿弥陀佛愿力。始可横超也。问。十恶猛心。人天小善。苟能忏悔回向发愿。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何谓藏通二教不生西方。答。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字故。若得闻我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忏悔回向发愿往生。 卽属别圆二教所摄机故。问。圆教法门。不纵不横。何得亦名竖入。答。不纵不横。乃约所诠理谛。幷称理所修妙观言耳。至如六卽辨位。分毫不滥。岂非竖义。故唯净土方得名横超也。问。藏通二教。旣不得生。何故彼土仍有证小果者。答。往生论中。曾辨此议。谓由临终回心发大乘愿。方得生彼。旣生彼已。阿弥陀佛顺其小习。为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令其 卽证小果。旋卽回心入大乘法。不同此土定性声闻。故曰二乘种不生也。思之。
净土疑城(那佛。谟佛。皆初住。阿佛。初行。弥佛。初向。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云。佛告弥勒。若有堕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普徧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能出现。于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得供养奉事诸佛。不得问于菩萨法藏。远离一切殊胜善根。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当知疑惑为大损害。(文)由此观之。 卽是信他而不信自。未开圆解。但持佛名以种善根之所致也。然亦永离退缘。远胜非非想处多矣。故一遇佛。卽得见佛闻法。证入别圆诸位也。
下品下生(弥佛。初住。陀佛。七住。佛佛。圆信。)
谱曰。准十六观经。十二大劫。莲华方开。故阿阿乃至阿佛皆不行也。莲华开已。闻法欢喜。卽发菩提之心。故弥佛登发心住。陀佛登不退住。佛佛成圆十信。
下品中生(那佛。初住。谟佛。二住。阿佛。十住。弥佛。十行。陀佛。十向。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经于六劫。莲华乃敷。故阿阿等不行。闻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卽发无上道心。故那佛登发心住。乃至陀佛登别十向。佛佛则横超方便净也。
下品上生(阿陀。初住。弥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七住。谟佛。十住。阿佛。十行。弥佛。十向。陀佛。初地。佛佛。圆住。)
谱曰。经七七日。莲华乃敷。故阿阿等三不行。闻说甚深十二部经。信解发心。故阿陀初发心住。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故陀佛登欢喜地。若夫佛佛。则证道同圆。故开权显实也。
中品下生(弥弥。阿陀。皆见地。弥陀。薄地。陀陀。离欲地。那佛。薄地。谟佛。离欲地。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圆信。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经七日已。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故阿阿等二不行。而弥弥卽登见地。以净土旣无定性声闻。必应呼见地为初果也。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故阿佛登已办地。陀佛则按位成妙。佛佛则横超方便矣。
中品中生(弥弥。见地。阿陀。薄地。弥陀。离欲地。陀陀。已办地。那佛。离欲地。谟佛。已办地。阿佛。菩萨地。弥佛。圆信。陀佛。方便净。佛佛。圆住。)
谱曰。七日华敷。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故亦弥弥方登见地。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故陀陀。谟佛。皆登已办。弥佛则按位妙。陀佛则横超。佛佛则胜进妙也。
中品上生(阿阿。已办地。阿弥。支佛地。弥弥。阿陀。皆九住。弥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谟佛。初行。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十住位。佛佛。实报净土。)
谱曰。临命终时。见佛作礼。未举头顷。卽得往生。莲华寻开。闻叹四谛。卽得阿罗汉道。故阿阿登已办地。从此增进。乃至佛佛。便得横超实报净也。
上品下生(阿陀。初地。弥陀。二地。陀陀。三地。那佛。二地。谟佛。三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得见佛。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乃了了见。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故阿阿等三不行。须阿陀乃入位也。从此增进。亦可例知。
上品中生(弥弥。阿陀。皆圆信。弥陀。圆住。陀陀。圆行。那佛。圆住。谟佛。圆行。阿佛。圆向。弥佛。圆地。陀佛。圆等觉。佛佛。金刚后心。)
谱曰。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经于七日。卽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故阿阿等二不行。而弥弥证圆信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故弥陀那佛皆圆住也。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故陀佛成圆等觉。佛佛金刚后心。
上品上生(阿阿。圆住。阿弥。弥弥。阿陀。皆圆行。弥陀。陀陀。皆圆向。那佛。圆行。谟佛。圆向。阿佛。圆地。弥佛。圆等觉。陀佛。金刚后心。佛佛。寂光上上。)
谱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于诸佛前。次第受记。故阿阿卽证圆十住也。佛佛卽证寂光上上品者。至圆至顿。不思议故。(同居净土位竟)
方便有余净土(阿阿。圆住。阿弥。弥弥。阿陀。皆圆行。弥陀。陀陀。皆圆向。那佛。圆行。谟佛。圆向。阿佛。圆地。弥佛。实报净土。陀佛。寂光净土。佛佛。究竟妙觉。)
谱曰。方便有余土。乃是修方便道三乘所居。故大智度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一切声闻缘觉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文)若统论生方便土。共有九人。一者藏教第四果。二者藏教辟支果。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自谓永入无余涅槃。不知已受变易生死之身。但以沈空滞寂。如醉如痴。直俟三昧酒消。然后从禅定觉。是名方便秽土也。(智论用对同居。故亦名净。此就方便分别。自有净秽。)三者通教已办声闻。四者通教辟支佛地。五者通教七地菩萨智增上者。(若悲增上。则誓扶习气。受三界身。不出三界故。)六者别教七住以上菩萨。七者十行菩萨。八者十回向菩萨。九者圆教七信以上菩萨。三界惑尽。若非大悲增上誓力。必皆生在方便净土之中。就此七人。亦得分为九品。故幽溪选佛图中。乃与实报寂光皆详列之。今谓净土及圆教。并是顿超直入法门。故唯同居净土。依凭十六观经而列九品。上三净土。皆但总列一名而已。况同居上品。已属圆信所生。 卽与方便净土无别。故今方便净土所有升进。一往与彼上上品同。
实报庄严净土(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寂光净土。弥佛。陀佛。佛佛。皆实报上上品。)
谱曰。实报净土。约修德所感称实果报言之。谓色心无碍。身土难思。毛孔徧含刹海。十世不离刹那。此亦可分九品。初发心住。为下下品。乃至究竟妙觉。为上上品。今但除上上品入极果位。余之八品。束为此位。表其至圆顿故。
常寂光净土(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弥佛。陀佛。佛佛。皆寂光上上品。)
谱曰。寂光净土。约修德所显真实法性言之。谓如智不二。依正圆融。真俗两忘。自他不二。尘尘罔非法界。念念贯彻古今。常卽法身。寂卽解脱。光卽般若。三德秘藏。不纵不横。具足常乐我净。迥超四句百非。然亦可分九品。初发心住所证。为下下品。乃至究竟妙觉所证。为上上品。今亦但除上上一品入极果位。束余八品。总为此位。表其至顿至圆故也。 十四净土横超门竟。
【十五圆极果位门】
┌圆教究竟妙觉位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佛┤
└实报寂光上上品 身土不二 理智一如
谱曰。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此则通释四教佛相。然藏通佛。仅于真谛而起三觉。别佛虽于中谛起三种觉。旣有次第。复未穷源。不得称觉满也。唯圆妙觉。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乃能彻证本源心地。故名圆满菩提。而所谓究竟。止是证得众生本具理体。未尝增一丝毫。故曰归无所得也。顺修之极。举凡众生迷倒所起惑业苦三。应念化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 卽以三德为身。亦卽以三德为土。能依所依互融徧故。重重无尽。无尽重重。是名上上实报净土。非于性德之外。别有修德可成也。性德理显。由于圆妙三止三观。能破三惑而显三谛。智外无理。理外无智。是名上上寂光净土。非于修德之外。别有性德可证也。盖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众生之所共有。不生不灭。统摄无余。故无一法而非性具。只此藏性不变随缘。具造十界。故无一法而非修德。但理 卽位中。唯是逆修。名字位中。方为顺修之始。妙觉极果。方是顺修之终。理卽纯逆。妙觉纯顺。中间四位。逆顺相兼。一念乍迷。卽名为逆。一念觉悟。卽名为顺。逆顺虽殊。皆是全性所起。皆不在于性外。是知从无始劫。至尽未来。无论圣凡。总无一刹那顷。不起逆顺二修。总无一刹那顷。离于性德之体。是故诸佛所证性修二德。全是众生本有性修二德。如金佛。金蛇。金本无二。工巧亦无二也。嗟嗟。世容有不为佛不为蛇之顽金。而决无不为十法界之顽性。故须念念觉悟此理。以此觉他。则觉行不患不圆满矣。直至觉行圆满。亦岂有加于性修哉。
选佛谱卷第六(终)
【纪事】
蕅益道人五十五岁。尽遣学侣。单丁行脚。至歙浦。是为五月初三。越十日无事。举笔述谱。至二十五日。稿成。凡十三日。次于二十六日清出。至六月十一日完。凡十五日。愿以此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同开妙解。深知法界事理性相。同发大愿。速生西方极极乐世界。
扬州藏经院念佛僧观如募刻阅藏知津款内划拨英洋一百二十八元刻此
选佛谱全部连圈计字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个。幷印送五十部。伏愿见闻随喜。悉发道心。洞晓阶差。誓登不退。往生净域。直证菩提。
施资姓氏详载阅藏知津卷尾
光绪十七年秋八月金陵刻经处识
版权所有:大悲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