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十六行相是佛学中的术语,它所包含的内容很深,而且它包含的内容是有两方面的,所以师兄在了解时一定要认真,这样对四谛十六行相才能有更多的认识。只是何谓四谛十六行相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佛学术语,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见十六行相条。 四谛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语Catt&amacron;ri-Ariyasacc&amacron;ni。 一苦谛Du&hdotblw;kha-&amacron;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
二集谛Samudya-&amacron;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
三灭谛Nirodha-&amacron;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
四道谛M&amacron;rga-&amacron;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
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
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
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
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
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据四谛,否则将难免流变。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这是从表面现象到深层原因的逆推过程。反过来说,就是修道除恶、灭贪嗔痴,就可以避免痛苦,脱离轮回。
北传《集异门论》:
1.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
2.集谛四相:因、集、缘、生;
3.灭谛四相:灭、静、妙、离;
4.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南传《小部·无碍解道》:
1.苦谛四相:有害、有为、烦热、变坏;
2.集谛四相:存续、因缘、合、障碍;
3.灭谛四相:出离、离、无为、不死;
4.道谛四相:出离、因、见、增上。
瑜伽三十四卷一页云
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如彼卷一页至十六页广释。
上述就是何谓四谛十六行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若想对四谛十六行相有更多的了解,那么可以去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师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版权所有:大悲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