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六
四O六,本经叙说对世间之思惟无所饶益,故不应思惟。惟应思惟出世间之四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思考着世间的一切现象。
当时,世尊知道众比丘心里在想什么,就去到食堂,铺好座具坐下,然后告诉众比丘说:「诸位比丘!你们千万不要去思考世间的一切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思惟世间的一切现象,对于真义没有助益,对于正法没有助益,对于梵行没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顺趋于涅槃。你们所应当正确思惟的是: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为什么呢?因为思惟这四圣谛的话,才是对真义有助益、对正法有助益、对梵行有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在过去世时,有一位男子走出王舍城,在拘絺罗池边端身而坐。他思惟着世间的一切现象。当他正在思惟时,忽然看见有四种军队〡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有无量无数的军队都进入一根莲藕的孔洞里。他看后,自己这样地想着:我一定是发狂失心了,不然世间所没有的事,如今竟被我看见。当时,距池不远的地方,有许多人群聚在那儿。这时,那位男子就去到群众处,告诉他们说:『各位!我现在发狂了,我现在得了失心症,世间所没有的事,如今竟被我看见。』就如上文所述,他把所看见的情景为群众们详说。当时,那些群众听了也都认为这男子是发狂失心了,世间所没有的事,而他竟然会看见。」
佛陀告诉比丘说:「然而那位男子并非发狂失心,他所看见的情景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距拘絺罗池不远的地方,有诸天神与阿修罗发动四种军队,交战于空中。当时,诸天神获得胜利,阿修罗军战败,于是就败退入那池里一根莲藕的孔洞中去了。所以,比丘啊!你们千万不要去思考世间的一切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思考世间的一切现象对于真义没有助益,对于正法没有助益,对于梵行没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正确地趋向于涅槃。你们应当思惟四圣谛。是那四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经解释:
1、世间思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loka-cinta),即思惟世间诸法。
四○七、本经叙说莫论十四无记,应修学四圣谛,使能觉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有人说世间有常、有人说世间无常、有人说世间是有常也是无常、有人说世间既不是有常也不是无常,有人说世间有边际、有人说世间没有边际、有人说世间是有边际也是无边际、有人说世间不是有边际也不是无边际,有人说生命就是身体、有人说命异于身而身也异于命,有人说如来死后还存在、有人说如来死后不存在、有人说如来死后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有人说如来死后既不是还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以上所说为十四无记)
当时,世尊在一处静坐修禅,他以天耳听闻到那些比丘们聚集在食堂里谈论的话语。听后,他去到食堂,就在大众前铺好座席坐下,然后就问众比丘说:﹁诸位比丘!你们群聚在此谈论什么事呢?」
这时,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这些比丘群聚在食堂里,这样地谈论着:有人说有常,有人说无常,……。」就如前面一样地广说。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们不要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些问题对真义没有助益,对正法没有助益,对梵行没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正确地趋向于涅槃。你们比丘应该谈论的是:这苦圣谛、这苦集圣谛、这苦灭圣谛、这苦灭道迹圣谛。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些问题,才是对真义有所助益、对正法有所助益,对梵行有所助益,能使人有智慧,得到正觉,能正确地趋向于涅槃。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O七经解释:
1、天耳:即天耳通,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证知一切之声境,而能通达无碍。法界次第中上云:「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如天耳通。」
四O八、本经叙说莫起贪、恚、害三恶觉,当起四圣谛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有人生起贪欲的心念,有人生起瞋恚的心念、有人生起害人的心念。
那时,世尊知道了众比丘心里的想法,于是就去到食堂,铺好了座席,就坐在群众前,然后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生起贪欲的心念,不要生起瞋恚的心念,不要生起害人的心念。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心念对真义没有助益,对正法没有助益,对梵行没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趋向于涅槃。你们应当生起苦圣谛的心念、苦集圣谛的心念、苦灭圣谛的心念、苦灭道迹圣谛的心念。为什么呢?因为生起这四圣谛的心念,才能对真义有助益、对正法有助益、对梵行有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趋向于涅槃。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以正智正念去精进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O九、本经叙说莫起亲里觉等,当起圣谛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省略处经文)就如前经所广说的,所差别的是:「莫生起亲戚邻里的心念、国土人民的心念、不死的心念……。」乃至闻佛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一O、本经叙说莫论说世间事,应论说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有人谈论王事、贼事、战斗的事、钱财的事、衣着的事、饮食的事、男女的事、世间言语的事、事业的事、诸海中的事。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他以天耳听到了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从座席起来,去到食堂,铺好座席,就在大众前坐下,然后问众比丘说:「诸位比丘!你们群聚在此谈论什么事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群聚在这,有的论说王事……。」就如上文所广说的。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不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论说王事……乃至不能趋向涅槃。如要论说的话,应当论说: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四圣谛对真义有助益、对正法有助益、对梵行有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一一、本经叙说莫作无益之论诤,应学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争论着:「我知道正法、戒律,你们不知道;我的说法能成就正行,我的说法能与道理相合;你们的说法不能成就正行,不能与道理相合;应在前面说的,你们却留到后面说;应在后面说的,你们却拿到前面来说。」而且又互相争论着说:「我的论说才正确,你们的说法不如我,如果有能力回答的话,就应当回答我。」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争论的话语,……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对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一一经解释:
1、「我知法、律,汝等不知;……能答者当答」:「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云何知此法、律耶?汝为邪行者,我为正行者;汝将应说为前者说为后,将应说为后者,说为前;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长时所思为所覆;汝为逃他论而立论;汝将堕负处,若能者,当应答。」
2、乃至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句中原无「未」字,今依经意及四O七经、四一二经、四一三经相对类句予以增补。
四一二、本经叙说论说诸王大力、大富无益,应当学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波斯匿王和频婆娑罗王,那一位具有大力?拥有大富呢?」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从座席起来,去到食堂,铺好座席,就坐在群众前,然后问众比丘说:「你们在谈论什么事呢?」
这时,众比丘就把前面所谈论的事情详细地向世尊禀告。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们何必讨论诸王谁有大力、大富呢?诸位比丘们!不要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些问题对真义没有助益,对正法没有助益,对梵行没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趋向于涅槃。你们所应当论说的是: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为什么呢?因为论说这四圣谛能对真义有所助益、对正法有所助益、对梵行有所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涅槃。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一二经解释:
1、波斯匿王:舍卫国之王名,与佛同日生。有部毗奈耶杂事所谓憍萨罗国王胜光王是也。王第二夫人曰末利(译曰胜鬘,胜鬘经之胜鬘夫人,即此王夫人之女,母子同名)。本为劫比罗城婢女,以归佛之福,为王聘为夫人,生一子,名恶生,有逆害自立之心,长行大臣谏止之,后王领长行大臣至佛所听法,久不出,长行意变,窃引车马还城,策立恶生太子为王,驱逐大王之二夫人行雨、胜鬘。二夫人诣王所,中途遇王白事,王便令胜鬘还城,自与行雨共向王舍城。城外有一园林,王停此,令行雨报未生怨王(阿阇世王),未生怨王闻之大喜,严驾自出迎之。时波斯匿王久不得食,乞于园主,得萝菔五颗食之,往水边过量饮之,因成霍乱,遂仆死。未生怨王后来厚葬之。(见有部毗奈耶杂事八)
2、频婆娑罗王:佛在世时摩竭陀国王之名,为佛最初之檀越,深归佛法,迎佛至首都王舍城说法度人,王并发愿愿尽形寿供奉佛陀及僧众衣服饮食卧具。积善根虽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在幽囚中因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
四一三、本经叙说论说宿命无益,应学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你们前世是做什么职业?是什么技术行业?用什么方法来谋生呢?」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从座席起来。去到食堂,铺好座席,就坐在群众前,然后问众比丘说:「你们在谈论什么事呢?」
这时,众比丘就把前面所谈论的事情详细地向世尊禀告。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诸位比丘们!你们不要谈论说:前世做什么行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论说不能对真义有助益,不能对正法有助益,不能对梵行有助益,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趋向于涅槃。诸位比丘啊!你们应当论说: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为什么呢?因为论说这四圣谛能对真义有所助益,对正法有所助益,对梵行有所助益,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于涅槃。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一四,本经叙说论说檀越所施物品之好恶无益,应当学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某甲檀越(施主)所供的是粗食淡菜,我们吃了,觉得没有滋味,没有力量;我们不如舍弃他所供的粗食淡菜,而自行去乞食。为什么呢?因为比丘乞食时较能得到好食物,又可见到施主恭敬的色貌,时常听到好的音声,被众人所认识,也可得到衣服、卧具、医药。」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去到食堂……像这样地广说,乃至能正确地趋向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一五、本经叙说佛所说四圣谛,一比丘悉能受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佗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有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吗?」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合掌禀告佛陀说:「有的,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受持奉行了。」
佛陀问那位比丘说:「你如何受持奉行四圣谛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你讲说这是苦圣谛,我就受持奉行;这是苦集圣谛,这是苦灭圣谛、这是苦灭道迹圣谛,世尊如是说四圣谛,我就如是受持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真好啊!真好!我一讲说苦圣谛,你就能真实地受持奉行;我一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你就能真实地受持奉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四一六、本经叙说佛所说四圣谛是如如、不离如、不异如,如是受持,是名真实受持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有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吗?」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偏袒着右肩,向佛行礼,合掌禀告佛陀说:「有的,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受持奉行了。」
佛陀问那位比丘说:「你如何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一说到苦圣谛时,我全都受持奉行。因为这是真实的、不离真实的、不异真实的,是真的、实的、正确的、不颠倒的,是圣者的真理,这就叫苦圣谛;世尊您所说的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这也都是真实的、不离真实的、不异真实的,是真的、实的、正确的、不颠倒的,是圣者的真理,这就是世尊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受持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真好啊!真好!你能真实地受持奉行我所说的四圣谛,知道这是真实的、不离真实的、不异真实的,是真的、实的、正确的、不颠倒的道理,这就叫比丘能真实地奉行我所说的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一六经解释:
1、「如如、不离如、不异如」:「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相对经文此处作「此是真实的、此是不离真实的、此是不异真实的」。如,意为「真实」。
四一七、本经叙说除佛所说四圣谛外,别无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旳迦兰陀竹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有受持我所说四圣谛吗?」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行礼,合掌禀告佛陀说:「有的,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有受持。是受持那四谛呢?就是世尊所说的苦圣谛,我全都有受持;还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全都有受持。」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真好啊!真好!依我所说的四圣谛,你全都能受持。众比丘啊!如果有沙门、婆罗门这样说:『像沙门瞿昙所说的苦圣谛,我将舍弃,另外立一个苦圣谛。』的话,他但有这样的说法,可是问他内容却不知道,只会增加疑惑,因为没有那样境界存在之故。或者说:『沙门瞿昙所说的苦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现在将舍弃,另外立一个四圣谛。』的话,他但有这样的说法,可是问他内容却不知道,只会增加疑惑,因为没有那样境界存在之故。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一八、本经叙说若于佛、法、僧有疑者,则于四圣谛有疑;反之则不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对于佛有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会有疑惑;如果对于法、僧也有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会有疑惑,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会有疑惑。如果对佛不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不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不会有疑惑;如果对于法、僧也不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不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不会有疑惑。」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一九、本经叙说若于四圣谛有疑,则于三宝有疑;反之则不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有疑惑,对于法、僧有疑惑;如果对于集、灭、道圣谛也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有疑惑,对于法、僧有疑惑。如果对于苦圣谛没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没有疑惑,对于法、僧没有疑惑;如果对于集、灭、道圣谛也没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没有疑惑,对于法、僧没有疑惑。」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二O、本经叙说若不知四圣谛,则沉沦生死,其深崄甚于深崄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跟我一起去到深崄岩吧!」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好的,世尊!」
当时,世尊与跟随的大众就去到深崄岩,铺好了座席坐下来,向四周观察深崄岩后,告诉众比丘说:「这个山岩真是一座很大的绝壁。」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后,向佛陀行礼,合拿问佛陀说:「世尊啊!这座绝壁实在很高大,然而是否还有比这一座更大,令人感到可怕的绝壁呢?」
佛陀知道这比丘话里的含意,于是就告诉比丘说:「正是这样,比丘啊!这座绝壁虽然很高大,然而还有比这一座更大,令人感到可怕的绝壁,那就是众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不能如实知道,他们对导至于『生』的根本诸行(诸业的造作)爱乐贪着,也对导至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诸行爱乐贪着,而造作这些业行。由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业行展转增长之故,所以就会陷入于『生』的绝壁之处;陷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绝壁之处。正是这样,比丘啊!这就是比深崄岩绝壁更高大的绝壁了。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 ,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二O经解释:
1、深崄岩:「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云:「为靠近灵鹫山之一峰,为一岩石耸立的绝壁」。
2、彼于生本诸行乐着:「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于导至于生之诸行乐着」。
四二一、本经叙说不知四圣谛而导致老、病、死、忧、悲、恼苦,其苦甚于大热地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一个叫大热的地狱,如果众生在那个地方的话,就会一直被火烧烤热炙。」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行礼,合掌请问佛陀说:「就如世尊所说,这真是大热之处。世尊啊!除了这一处大热地狱外,还有比这儿更炙热,极为可怕,无能超过其上的吗?」
佛陀告诉比丘说:「正是这样。比丘啊!这虽然是大热地狱,但却还有比这儿更炙热,极为可怕,无能超过其上的哩!什么是更有大热极为可怕,超过这大热地狱的呢?就是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就像这样,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热炽然,这就叫做比丘大热炽然,极为可怕,无有能及的。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二一经解释:
1、大热地狱:地狱名。八热地狱之一,即大烧炙地狱。谓狱卒将彼罪人置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着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大烧炙地狱。
四二二、本经叙说不知四圣谛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暗 冥,其可怖畏甚于堕入大暗地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一处大暗地狱,如果众生生在其中的话,就看不到自身。」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行礼,合掌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这真是大暗之处,除了这一处大暗地狱外,还更有其它的大暗之处,极为可怕,超过这儿的吗?」
佛陀告诉比丘说:「正是这样,还更有大暗,极为可怕,超过于这儿的,就是说沙门、婆罗门对于四圣谛不能如实知道,……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暗之中。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二三、本经叙说若不知四圣谛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暗冥,其暗冥甚于堕入小千世界之中间暗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好象太阳游行天空,照耀这个世界,乃至有千颗太阳千颗月亮,照耀着千个世界、千个须弥山、千个弗婆提(东胜神洲)、千个阎浮提(南赡部洲)、千个拘耶尼(西牛贺洲)、千个郁单越(北俱卢洲,以上为印度所传四大部洲),千个四天王天(第一层天)、千个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层天)、千个炎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千个兜率陀天(喜足天,第四层天)、千个化乐天(第五层天)、千个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以上为欲界六天),千个梵天(属于色界天),这就叫做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的中间地带非常黑暗,虽然日月的光明照耀,有很大的光明力,然而那儿却仍大暗看不见,如果有众生生在那儿的话,也见不到己身。」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礼敬,合掌请问佛陀说:「世尊啊!就如世尊所说,这是一极黑暗之处,然而还有其它比这儿更为黑暗之处吗?」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还有极黑暗之处超过这儿的,就是说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乃至陷入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极黑暗之中,这叫做比丘有大黑暗超过于世界中间的黑暗。所以,比丘啊!对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二四、本经叙说若不知四圣谛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暗冥,其暗冥甚于堕入中千世界之中间暗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从一个小千世界累积满一千个小千世界,就名叫中千世界。在这中千世界的中间地带,极为黑暗,……就如前经所说一样,乃至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二五、本经叙说若不知四圣谛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暗冥,其暗冥更甚于堕入大千世界之中间暗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从一个中千世界累积满一千个中千世界,就名叫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中间地带有极黑暗之处,虽有日月游行,光辉普照这个世界。然而那里却仍黑暗看不见,……乃至陷入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黑暗之中。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二六、本经叙说宜善思念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四圣谛。你们要仔细听啊!要仔细地听!听后要好好地思考!是那四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这就叫做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当说」的经文一样,如是有、如是当知的经文,也和上面所说相同。
四二七、本经叙说若勤禅思,内寂其心,则四圣谛能如实显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勤于禅思,生起正方便(正确的精进努力),使内心得到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勤于禅思,成就内心的寂静后,正理就会如实地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正理呢?就是说这苦圣谛会如实显现,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会如实显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二八、本经叙说当修三摩提,专心正念,则四圣谛能如实显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修习无量的三摩提(三昧,定),专心正念。为什么呢?因为修习无量的三摩提,能专心正念后,这个正理就会如实地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正理呢?就是说这苦圣谛会如实地显现,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会如实地显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二九、本经叙说若不如实知四圣谛,则堕入三恶道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就好象人们把木杖丢掷到空中去一样,不久那木杖便又会落到地面,或是根部先着地,或是腹部先着地,或是头部先着地。就像这样,沙门、婆罗门如果对这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应当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会或是堕入地狱道,或是堕入畜生道,或是堕入饿鬼道中。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本经叙说若不如实知四圣谛,则会或生善趣、或生恶趣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好象人们把木杖丢掷到空中去一样,那木杖一定又会落到地面,或掉于干净之地,或掉于不净之地。就像这样,沙门、婆罗门如果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因为不能如实知道的缘故,就会或生于善道,或生于恶道。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三○经解释:
1、善趣:在六道轮回中,天、人、阿修罗属三善道。
2、恶趣:在六道轮回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
四三一、本经叙说若不知四圣谛,则会轮回于五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就好比有五段相续轮转的轮子,有位大力的男子使它快速地旋转。就像这样,沙门、婆罗门如果对这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就会轮回于五道之中,而快速地旋转,或是落入地狱道、或是落入畜生道、或是落入饿鬼道等恶道中,或是受生人道、或是受生天道等善道里,但还是会落入恶道之中,在漫漫长夜里不断地轮转着。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二、本经叙说佛所增上(加强)说法的是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一再加强的是对四圣谛的教说。开示它的意义,施设它的教法,建立它的名目,分别它的义理,教说它、彰显它、表露它。是那四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三、本经叙说如实知四圣谛,谓之黠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怎样叫做聪明呢?是对这苦圣谛能如实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依我们对世尊说法的了解,对于四圣谛能如实知道的话,这才叫做聪明。」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知道的话,这就叫聪明。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四、本经叙说四圣谛须渐次修学而后得无间等(觉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须达长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坐于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这四圣谛是渐次修学而后才得觉证的呢?还是顷刻之间一次就都觉证的呢?」
佛陀告诉长者说:「这四圣谛是渐次修学而后才得觉证,不是顷刻间就可觉证的。」
佛陀又告诉长者说:「如果有人说『对于苦圣谛我还未能觉证,然而对那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已觉证』的话,这样的说法是与事实不相应的。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就像有人企图拿两片细小的树叶接合成器皿,用来盛水拿着走,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地,对于苦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又比如有人摘取莲花的叶子,将它接合成器皿,用来盛水游行,这才是有可能的。同样地,长者啊!对于苦圣谛已有觉证,而后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这才是可能的。所以,长者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三四经解释:
1、须达长者:须达,即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本名,祇园精舍之施主也。
四三五、本经叙说四圣谛由渐次而得,譬如登殿堂,必由初阶而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就如须达长者所请问的问题(见前第四三四经),有一位比丘也来请问,世尊的说法都相同,只是所用的譬喻有不同。世尊说:「譬如有四级的石阶可直登殿堂。如果有人说『不登上第一级石阶,就可以由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而登上殿堂』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经由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才得以登上殿堂。同样地,比丘啊!对于苦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然而就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觉证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又譬如,比丘啊!如果有人说:『从四级的石阶登上殿堂,一定要从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才得以登上殿堂。』应是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要从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而登上殿堂,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之故。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说『对苦圣谛能够觉证后,然后才能够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的话,应是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已经觉证了,然后就能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之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六、本经经意同四三五经。
就如一位比丘所请问的问题(见前第四三五经),阿难所请问的问题,世尊也是这样的说法,只是所用的譬喻有所不同。
佛陀告诉阿难说:「譬如由四级的板梯而登上殿堂。如果有人说『不必经由第一级的板梯,就可由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的板梯登上殿堂』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阿难啊!如果对于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就想要对苦集圣缔、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的话,这样的说法与事实不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却能觉证,那是不可能的事。
又譬如说,阿难啊!由四级的板梯而登上殿堂。如果有人说『要经由第一级板梯,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板梯而登上殿堂』的话,这是与事实相应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经由第一级板梯,然后再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板梯而登上殿堂,是有这么一回事之故。就像这样,阿难啊!对于苦圣谛能够觉证后,然后才能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这才是可能的。」
佛陀说完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七、本经文叙说众生界无数无量,若于四圣谛能够觉证,则得脱众生界,故宜学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把大地的草木,全部取来作成枪,然后射入大海中,是否就能贯穿一切的水族了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大海中一切水族,有各种的形类,有的极细小不可以贯穿;有的极庞大,也不可以贯穿。」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众生有无量无数。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三七经解释:
1、悉取为锵:「锵」根据经意疑应作「槍」或「枪」。
四三八、本经叙说如实知四圣谛者如手中之土,极少;不如实知者如雪山之土,极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手里拿着土石,问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我手中握的土石较多呢?还是那大雪山的土石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你手中所拿的土石极为稀少,而雪山的土石却有无量的多,百千亿万之数,是用算数譬喻所不能比类的。」
佛陀告诉比丘说:「在一切众生中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就如我手中所拿的土石那样的稀少;而一切众生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却有如雪山的土石一样,无量无数。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九、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所尽苦本如大湖水;余不尽者,如指端之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水湖,它的深与广各有五十由旬,湖水盈满。如果有位男子用毛发或指端沾取那湖水,乃至再三的去沾取。你们意见怎样呢?比丘啊!是那位男子所沾取的水多呢?还是这湖里的水比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那位男子再三以毛发或指端所沾取的湖水,实在是极稀少;而那湖大水,却是无量无数,乃至是用算数譬喻所无法比类。」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如大湖水有无量无数,同样地,多闻的圣弟子能具足正见而觉证的话,就能得到圣道的果位(四圣果位),断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而残余不尽的痛苦,就如那位男子用毛发或指端所沾取的水一样,极为稀少。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大湖水譬」的经文所说,像这萨罗多咤迦、恒伽(恒河)、耶符那、萨罗游、伊罗跋提、摩醯(以上均为河名)等河,以及四大海,它的譬喻也如上文所说一样。
第四三九经解释:
1、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2、「如大湖水,甚多无量。如是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
四四O、本经叙说众生不知四圣谛者如大雪山之土石,甚多;而知四圣谛者却如手中之团土,甚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手里拿着一块土块,大如梨子,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比丘啊!我手中的这一个土块多呢?还是大雪山中的土石较多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你手中所拿的土块极为稀少,而那大雪山中的土石却非常的多,有百千亿那由他之多,乃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比类。」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就如我手中所拿的土块这样少,同样地,众生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人,也是这么少。就如大雪山的土石这样多,同样地,众生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人,也是有这么多。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以「雪山王」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尼民陀罗山、毗那多迦山、马耳山、善见山、佉提罗迦山、伊沙陀罗山、由揵陀罗山、须弥山王,以及大地土石为譬喻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又如以「梨果」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阿摩勒迦果、跋陀罗果、迦罗迦果、豆果……乃至以蒜子为譬喻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四四O经解释:
1、那由他: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相当于此方之亿。
四四一、本经叙说众生身形可见者,少如爪上之土;而不可见者,多如大地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用手指甲挖起一些土后,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我指甲上的泥土多呢?还是大地的泥土较多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你指甲上的泥土极为稀少;而这大地的泥土是多得无量,乃至用算数譬喻都无法比类。」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那些众生当中有形相可看得见的,也是这么少;而形相极微细,无法看见的,却有如大地泥土那么多。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以「陆地」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水性」为譬喻的经文也是如此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的,众生当中生于人道者,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生于「非人」之处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生于中土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生于边远地区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修行成就神圣慧眼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不能修行成就神圣慧眼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知道这正法、戒律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知道正法、戒律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知道正法、戒律」的经文所述,像这等知、普知、正想、正觉、正解、法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知道沙门、婆罗门家的尊长,做所应做的事,做有福报的事,此世他世都畏怖罪业而行布施,受持斋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不知道沙门、婆罗门家的尊长,不知做所应做的事,不知做有福报的事,此世他世都不畏怖罪业而行布施,不受持斋戒的人,也是有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修持各种戒律的人,也是那么多。像这样能够远离贪欲、瞋恚、邪见的人,以及不能够远离贪欲、瞋恚、邪见的人的情况,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修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上为五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不能够修持五戒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修持八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够修持八戒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修持十善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够修持十善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能够受生人道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还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地狱命终转生人道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从畜生道、饿鬼道命终转生人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能够转生到天上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还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地狱命终转生天上的经文所说,像这从畜生道、饿鬼道命终转生天上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在人道中命终后,能够还生人道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一切众生从人道中命终后,下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人道中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下生到畜生道、饿鬼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一切众生从天上命终后,能够还生天上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一切众生从天上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天上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下生到畜生道、饿鬼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四四一经解释:
1、非人:指天龙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2、中国: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3、慧眼:五眼之一,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是声闻乘的眼。
4、八戒:又称八斋戒、八关斋。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做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八、不非食时,过午不食。
5、十善: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四四二、本经叙说世尊未闻正法时,于四圣谛正见已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原本还未听闻正法时,就能正确地去思惟这苦圣谛,已生起了正见;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已生起了正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已生正见的经文所说,像这今生、当生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又如『生』的经文所说,像这起、习、近修、多修、触、作证等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四四三、本经以眼药丸为譬,说明诸界其量无数,比丘当向善界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细小的眼药丸,其数深广有一由旬之多。如果有人拿取这些药丸到每一界去安置,能迅速地将药丸在那些界里放完,然而却仍不能得到界的边际。应当知道,一切界的数目有无量之多。所以,比丘啊!应当向善界去学,对于种种的善界,应当要向着它去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四三经解释:
1、从本经四四三││四六四经「杂阿含经论会编」辑为「界相应」。
2、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3、界:音译驮都。具有层、根基、成分、要素、领域、种族、分界诸义。在印度及中国汉族佛教界,此语之用法可分为下列几种:一、用以表示人、宇宙、世界构成要素的种类。如「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二、用以表示领域或境界。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用以表示要素、因者。如唯识学、华严学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四、用以表示分界者。如律宗为避尘俗干扰修道,而在衣食住方面等所作的「结界」。
四四四、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故比丘应学种种善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众生是怎样常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微妙心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生卑劣心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众比丘啊!应当要如此的去学种种的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五、本经意同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所广说的内容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世尊又说偈言:
「由于常交会,所以就会常生起;如果相远离的话,生起就会断绝。
如人拿着小木头,进入于大海中,
人与木头都会沉没海底,人如果懈怠,道理也相同,
所以应当要离开懈怠,离开卑劣不精进。
贤圣的人不会懈怠,能安住远离懈怠,
殷勤精进禅思,而超度生死之流。
胶与漆彼此互得其性,火焰得风则炽燃,
珂贝与乳同色泽,众生与界也常在一起。
凡相类似就会和合在一起,增长之后也是如此。」
四四六、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举诸弟子为例, 所学相同则相聚为类,故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是怎样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起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起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起卑劣之心时,就会与卑劣之界在一起;生起微妙之心时,就会与微妙之界在一起。
这时,憍陈如尊者(了本际,首先证道的尊者)和众多的比丘就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上座多闻的大德,出家已久,具足修习梵行的比丘。
又有大迦叶尊者(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少欲知足,修头陀苦行,不去蓄积多余财物的比丘。
舍利弗尊者(十大第子中,智慧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辩才的比丘。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这时,阿那律陀尊者(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明彻天眼的比丘。
这时,二十亿耳尊者(佛弟子中,精进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勇猛精进,能专勤修行的比丘。
这时陀骠尊者(佛弟子中,主事众僧饮食比丘)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为大众修供具的比丘。
这时,优波离尊者(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也和众多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通达于律行的比丘。
这时,富楼那尊者(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辩才,善于说法的比丘。
这时,迦旃延尊者(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的比丘。
这时,阿难尊者(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多闻总持的比丘。
这时,罗睺罗尊者(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这时,提婆达多(先为佛弟子,后叛佛自成僧团)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习近众恶行的比丘。这就叫比丘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七、本经意同第四四六经,唯偈言与第四四五经同,请参阅。白话译解略。
四四八、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广说胜界、鄙界、杀界……乃至饮酒界等,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像这样地广说,乃至说:「微妙心生起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卑劣心生起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杀生之时,就会与杀界在一起;盗淫心、妄语心、饮酒心生起时,就会与……饮酒界等在一起。不杀生时,就会与不杀界在一起;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时,就会与……不饮酒界等在一起。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九、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广说不信界、犯戒界、无惭无愧界……乃至惭愧界等,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不信时,就会与不信界在一起;犯戒时,就会与犯戒界在一起;无惭无愧时,就会与无惭无愧界在一起。有信心时,就会与信界在一起;持戒时,就会与持戒界在一起;有惭愧心时,就会与惭愧界在一起。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信、不信界俱」的经文所说,像这精进、不精进界俱,失念、不失念界俱,正受、不正受界俱,多闻、少闻界俱,悭者、施者界俱,恶慧、善慧界俱,难养、易养界俱,难满、易满界俱,多欲、少欲界俱,知足、不知足界俱,摄受、不摄受界俱等的经文,也都如前面的经文一样地广为解说。
四五O、本经叙说十八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种种的界。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五一、本经叙说缘种种界而生触、受、爱等精神作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又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再又生起种种的爱欲。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乃至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呢?就是说由于眼界,而
版权所有:大悲咒念诵网